2月20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2025年春教师大会在主楼群3号楼大报告厅举行。副院长洪永强、雷锐生、谢火木,党委副书记杨云良,纪委书记王晓丽,副院长王冬梅,院长助理林斓、叶志筑,各教学单位、行政部门负责人和全体教师参加了大会。
回首过去、擘画新程、共谋发展!大会通过表彰先进、部署工作、交流经验,凝聚教育创新的磅礴力量。
总结展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共探教育创新之路
大会通过一段视频展播,再现了2023—2024学年我校教师在教学科研、竞赛比拼、校企校地合作等多个领域取得的成果。
在这一学年,我校共有64名教师获优秀教学奖,33名教师获优秀服务奖,47名教师获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工作先进个人,24名教师获评2024届毕业论文(设计)优秀指导教师,19名教师获评科研工作先进个人,115名教职工获长期服务奖。我校还对6项校级教学成果,2个科研成果,17个科研项目,75篇学术论文,13部学术著作,42件专利,8项艺术、建筑类成果,10项教学竞赛的获奖教师(团队)和2支校企校地合作创新团队进行了嘉奖。与会校领导和各教学单位主管,分别为获奖教职工颁奖。
洪永强在工作总结及部署报告中,代表学校和王瑞芳院长对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的教职工们表示诚挚的感谢。他从招生就业、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科研工作、院系亮点等方面,深入回顾了2024年我校的办学成果。2024年,我校在校生规模首次突破2万人,459名2024届毕业生进入国(境)内外高校深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得到全面修订;7个项目入选省级规划教材建设项目,5个案例入选福建省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1个案例入选福建省第二批新工科教育优秀教学案例,1个案例入选福建省第二批新文科教育优秀教学案例;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八轮(2012—2023年)总榜单》中位列全国第183位,学生在各大赛事中获奖584项(国家级奖项达178项);目前已拥有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32门省级一流课程;(2023—2024学年)获批科研项目129个(其中纵向项目59个、横向项目70个),发表学术论文532篇(其中核心论文135篇);新增市级个人科技特派员98人次、省市级团队科技特派员11支…… 他还详细总结了各个院系的工作亮点,指出14个院系在过去一年里发挥各自特色,取得了亮眼的办学成果,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洪永强特别指出,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下,我校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推动AI赋能课程创新。他表示,王瑞芳院长强调要“千方百计学,千方百计用”,将AI融入人才培养中。2024年,我校出台了《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启动校级一流课程(AI类)申报立项工作,陆续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改革的系列培训活动。目前,学校已申报AI融合课程52门。他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应对AI发展带来的挑战,充分利用AI技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展望未来,洪永强宣布了新学期我校的工作重点: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强校建设;加大人才引进,提升教学质量;优化专业布局,扩大招生规模;整合优势资源,增强服务能力。他鼓励全体教师结合个人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做好未来发展规划,并祝愿大家在新的学期里取得新的成就。
经验交流:创新方法深化内涵,推进一流课程建设
国际商务学院副院长连智华、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自动化教研室主任周牡丹分享了省级一流课程建设的实践经验。
“为什么要建设一流课程?”连智华以《营销调研》课程为例,分享了他在一流课程建设之路上的探索与实践。《营销调研》课程是面向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和其他商科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获省级一流课程认定。连智华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了课程建设过程中踩过的坑与突破,展望未来,连智华认为应在内容前沿化上融入更多的AI、融入更多的大数据更新,让学生掌握最前沿的概念技术,打造实践导向、数据驱动和创新赋能的一流课程:“课程改革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我们所有学术共同体的使命,希望我们能够一起努力,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成果沉淀下来。”
周牡丹从课程概述、痛点分析、建设途径和成效,分享了《电子系统设计基础》课程建设的深度探索与实践经验。该课程作为我校信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巧妙融入了课程思政元素,已获省级一流线下课程立项。针对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高阶思维能力培养难等关键问题,该课程采取了多项创新举措。课程建设成效显著,该课程班的学生在全国及省级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屡获佳绩,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成果多次获得校级和省级立项;以该课程的建设成果为重要支撑的教学成果先后两次获得省教学成果奖。周牡丹诚挚地表达了对学校大力支持、课程团队倾力付出的感激之情。她也向那些与课程一同成长的学生表达了深深的谢意:“感谢你们陪伴我们,走过了一个个美妙的教学相长旅程。”
主题分享:教育家精神引领,AI赋能教学创新
当天下午,大会聚焦教育家精神引领与AI技术创新,探索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教师工作部部长易强、设计与创意学院院长林波、法学院院长王思杰、会计与金融学院教师陈佳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周亮先后带来了主题分享。此外,一段精心制作的视频生动地展现了我校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成果。
结合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易强分享了从中央到地方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的要求、我校的相应举措,并以五个师德失范典型案例直观生动地进行警示教育。易强希望教师们能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将其融入自身师德师风和日常教学、实践教育中,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不忘教育的初心使命,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引领学生、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以渊博的扎实学识教育学生、以真诚的仁爱之心培育学生,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引路人。
“我们会不会、能不能、要不要成为教育家?”林波用自己曾经萌生的困惑为引,分享了其作为我校教师代表参加福建省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专题线下培训的感悟。对照过往的认知、个人的际遇、嘉庚学院的办学理念,林波剖析了自己在思想、行为上的转变并以此与大家共勉:“师德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底线,践行‘教育家精神’是教师队伍中每一员都应尽的职责”。我校自办学以来,就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重职责、有爱心的教师队伍。林波认为这一理念与教育家精神的六大内涵相匹配,他呼吁教师们用心领会,并更加笃定地去践行教育家精神,尽己所能地用灵魂去撼动另一个灵魂。
“硕士博士论文和参加过的课题研究,都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契入点”“关注时下热点概念与政策,可以更好地把握科研方向”……王思杰从个人经历出发,走心分享了其科研之路上的成长经验,他建议初启科研道路的青年教师们可以选取两个以上的领域进行研究,先深耕再开拓,形成一定的科研张力,“坚持教学与科研并举,在教学中捕捉科研的灵感;建构或加入科研团队,积极接触学术会议、学校科研部门等平台与资源,都有助于个人的学术研究”。他坦言,自己也会拖延、会恐惧写作、担心被拒稿,但这也都是科研之路的常态,“希望大家可以多多鼓起勇气,去尝试新工具、新路径、新选择,及时捕捉学术前沿的动态、拥抱AI新技术,打开研究的视野,不断进行学术研究的创新探索”。
“AI不仅是辅助工具,更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引擎。”在教学实践中,陈佳悦以“数据驱动、场景赋能”为核心,将AI技术深度融入《智能财务分析》课程。在AI赋能课程建设中,陈佳悦创新性地运用了AI智能助手、游戏化数字软件等工具,构建了一个高效、互动、趣味化的学习环境。在课程中,她还利用AI进行课堂测评和学习监督,推进专创融合,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知识,实现学以致用。她表示,未来将继续关注AI技术的迭代更新,探索智能化教学的更多可能性,如AI慕课建设和智慧课堂的全面测评等。
周亮分享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AI赋能教学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他提到,在过去两年里,该学院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浪潮,紧密跟踪环境学科与AI融合前沿进展,深入调研环保行业AI应用,千方百计学,千方百计用,积极落实学校“AI+教学”政策,系统化推进AI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全方位变革。该学院还注重产学研结合,通过参与多项教育教改项目和产学研项目,不断探索AI在生态环境领域科学研究与产业应用中的潜力。目前,该学院已取得一些初步成果,如多个AI相关教研教改项目获省级立项。周亮表示,未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将继续深化AI赋能生态环境领域教学与科研的探索与实践,培养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生态环境领域复合创新型人才。
“老师们的经验交流与分享,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创新的力量和教师们不懈追求卓越的精神。希望大家能将这份热情和智慧带入新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在总结讲话中,洪永强对七位分享的老师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同时,他希望全校教师以本次大会为新学期的动员令,认真规划和完善新学期的工作,共同推动学校在新一轮跨越发展的建设中乘势而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编辑:甘丽红 樊雨昕]
[校对:王小磊 陈巧恩]
[审核:彭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