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第一批00后大学毕业生:特殊时代下的焦虑、迷茫与希望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2022-07-01
 
  四川音乐学院的本科生胡依纯没有想到,戏剧化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今年考研,她以一分之差落榜了。“荒唐”,是她听到考研分数线时的第一反应。
 
  最初,得知自己的笔试成绩是360分,所有人都在说“恭喜”。在小学当音乐老师的姑姑为她高兴,直说:“稳了稳了,肯定没问题。”大学导师也说:“这个分数,就看拿几个奖学金吧。”他们的信心不是没有理由,去年,胡依纯所在专业的国家线是346分。而在过去十年,这一分数线仅仅涨了10分,近两年的浮动比例不超过3分。但今年,国家线突然涨了15分。
 
  分数出来时,胡依纯正在声乐老师家上课,为考研复试做准备。一旁坐在沙发上的同学拿着手机说:“国家线出来了……361。”片刻后,胡依纯才吐出话来:“怎么办?我360分。”她记得自己当时没哭,脸上还带着笑,但心里觉得很荒唐,小概率事情竟然真的发生了。
 
  这一次,我们将镜头对准了三位毕业生,他们中有人曾在世俗的价值体系中遭受挤压,立志为小众群体发声;有人以1分之差无法考研上岸,决心二战、考公再出发;有人源于年少时的热爱选择“天坑专业”,在保研的“黑暗森林法则”中一步步找到了自己的科研梦想……点击视频,看看他们如何《毕业再出发》!💪
 
  这样的事情不只发生在胡依纯身上。今年,不同专业的考研分数线普遍上涨,这成为他们所处环境的显著“尺度”,衡量出他们需要克服的重重困难。不少投入考研大军的毕业生都惨遭落榜,面临准备“二战考研”还是求职、留学、考公等选择。但无论是哪种选择,这届毕业生面临的境况都不轻松。
 
  或许谁也没有想到,出生在千禧年的这一代,会在他们22岁这年,迎来成年后的第一次考验。他们在疫情中度过了三年大学时光,毕业时又遭遇了“史上最难”考研季、就业季和出国季。青春的活力夹杂着时代的困境,年轻时必然会有的迷茫焦虑,也多了大环境印刻的痕迹。
 
  他们要如何在后疫情环境下,开始一生中最青春飞扬的黄金时代?这是属于第一届00后大学毕业生需要面对的课题。
 
受疫情影响的大学生活
 
  疫情的阴影笼罩在这届毕业生头上,蔓延了整整三年大学时光。
 
  对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疫情造成的影响是原本大一时可以点到寝室楼下的外卖,再也送不进来了;曾经一下课就可以在教室外喝到的奶茶,无法享受了;原本想参加的各种活动:看话剧、听音乐会、逛街,都遭到了削减。而向往已久的大学旅行也杳无踪影——外出要向学校申请报备,轻易不敢出省旅行,寒假回校后要隔离……
 
  而对于身处上海的大学生来说,情况似乎又更糟了一点,封控近三个月,他们或多或少遇到了一些情绪问题。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夏彦非在四月某天午睡后起床时,突然感到一阵压抑。“我为什么要被封在学校?这个时候我已经没什么事情了,本应该出去玩。感觉时间被浪费了,很辛苦,甚至有点想哭。”那天,她坐在床边缓了好久。疫情最严重时,他们被封在楼层里半个月,除了临到饭点去楼下取食堂的送餐,其余时间都无法出寝室楼门。
 
  保研成功的夏彦非或许是幸运者,除了操心毕业设计外,目前的她无需担心太多。但是,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梅婷婷却差点因为疫情,丢掉了好不容易到手的工作。梅婷婷是考研失败后决定找工作的,那时她能抓住的机会只有俗称“金三银四”的春招。投递了很多份简历后,她终于拿到了一家上海潮牌电商公司的offer。
 
  但没想到,煮熟的鸭子差一点就飞了。四月,因为疫情封控,梅婷婷的三方就业协议无法寄到上海。HR告诉她,公司可能要发拒信了。听到消息的那刻,梅婷婷急得眼泪要掉下来,她恳求HR想想办法,“现在已经四月底了,再找工作也来不及了。”焦虑之下,她挂掉电话就开始投那家公司的另一个岗位,给自己寻求更多机会。
 
  好在一周后,公司给出了解决方案:让梅婷婷把三方协议寄到成都分公司。但当时学校正处于封校阶段,她被封在了校外,只好赶紧让同学帮自己回学院取三方协议快递出去,赶在招聘关闭前的最后一刻,搞定了一切。
 
  而从更广的层面来看,疫情的影响还表现在:学生们更追求稳定了。
 
  在跟踪毕业生参加招聘会的积极性时,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实习与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届毕业生参加招聘会的积极性较往年是有所下降的。“普通小微企业存在‘零投递’现象,公务员考录比突破新高,大型国企‘简历爆满’。”他说,“疫情对毕业生家长的就业观念影响也挺大,我们听到类似‘家人只让我在考公、考研里做选择’的声音。”
 
考研难、保研难、求职也难
 
  同样的观察结果,也有更详细的数据为证。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应届本科生读研比例持续上升。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总计105.07万,较2019年(81.13万)增加了23.94万。2021届本科毕业生国内读研比例为17.2%,较2019届(15.2%)的增幅为13%。
 
  胡依纯是带着全部的努力准备考研的。作为音乐生考上四川音乐学院后,在读大三时,她感受到了自身的匮乏,“本科时在音乐学院的学习让我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提升,但我一方面挺想体验综合性大学的学术氛围,另一方面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想要继续深造”,从而萌生了考研的想法。为考研准备的那段日子,是她人生中非常辛苦的时光。有段时间,她每天一边流鼻血、一边背书,嘴上还起了水泡,她希望考回家乡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像很多人一样,进入一所211重点院校,得到大家的认可,成为爸妈的骄傲。
 
  这届毕业生考研的原因林林总总:有人想像胡依纯一样深造;有人不知道毕业后想干嘛,于是随大流;还有一些学生觉得自己步入社会太年轻,且本科生学历没有竞争力……但猛增的考研人数,增加了作为“分母”的数量,成功上岸的人成了少数。
 
  即便选择保研,也并非一条轻松的路。立志从事科研工作的华中科技大学唐安辰从进校开始,就知道自己一定要争取保研,这一目标决定了他大学四年的生活:以学习为重,尽量拿到高绩点。“我给自己大学的规划就是:前三年好好学习,起码要保研,不能辜负时间。”他说。
 
  而在学校里,不少学生都想走这条路,“晚上你到我们学校自习室一看,几乎每间教室都有很多人,而我们的自习室是非常多的。”唐安辰说。为此一些学生会舍弃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将全部精力放在专业学习上,以拉高加权后的总绩点。
 
  这也推高了保研的难度。唐安辰看到,他们这届学生的分数相比上几届来说,变得更高了。而拿到保研名额后,学生也要挺过“黑暗森林法则”,经历一个近乎于“盲选”的过程。唐安辰给包括本校在内的6所高校的近20位导师发送了申请研究生资格的邮件,大部分都石沉大海。“作为学生,你肯定想抓住更多机会,同时给很多老师发邮件,和他们说非常想去他那里。但老师也会把你作为备选,去找更好的同学。”唐安辰说。直到系统关闭的前一天,他才收到了浙江大学导师的回复,那一刻,他忍不住哭了出来。
 
  而对于选择求职的学生来说,情况也不算乐观,海投的大多数简历没有回音是常态。在考研失败后,湖北某大学法律专业的毕业生杨千禧投了100多份简历,专业对口的他只拿到了3个面试机会。
 
  对于身处大城市的毕业生来说,因为所在地域经济发达,企业较多,求职上岸的学生比例相对高一些。厦门大学毕业生张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拿到了14个工作机会的他最终选择了华为。这一选择或许有受到好友的影响:去年秋招时,好友拿到某互联网大厂的offer,工资很高,却不料大厂不久后就裁撤了整个业务线,好友不得不重找工作。张维看到了互联网公司在当下的瓶颈与变数,决定选择了更稳妥的华为。
 
毕业的课题:关于告别与开始
 
  大学生活即将结束,身份转换的焦虑,几乎刻在每位毕业生的内心深处。
 
  杨千禧对这份焦虑记忆深刻,它集中发生在今年春天求职的那段时间。投了100多份简历后,他有了面试机会。但要迈出那一步有些难,他说:“对自己从大学跳到社会,要怎么跨过这个门槛感到恐惧,害怕自己在面试中做得不好,或者面试通过了工作做得不好。”
 
  杨千禧记得自己第一次线上面试时,特意穿上白T恤、黑外套,让自己看起来没有学生气。打开视频时,他整个人很紧张,身子都在抖,杨千禧在桌子下掐了掐指头上的肉,让自己尽量冷静下来。还好,那次面试很顺利,隔着屏幕,他的紧张没有被发现。可到了线下面试环节,他的紧张就藏不住了。在门外等候时,杨千禧开始怀疑自己:人家怎么能看上你呢?“会有一种自卑的情绪”。等进入房间,面对三位面试官,他的手一直紧紧抓着手机,回答问题也磕磕巴巴,面试官一直提醒他:“不要紧张,没事的。”可出来时,他手机上已全都是汗。
 
  杨千禧虽然没能参加毕业典礼,但在毕业答辩的前一天,他和同学们穿学士服拍了毕业照
 
  好消息是,这次面试让杨千禧得到了一个工作机会,而且是比较理想的工作:学法律的他在这家公司做法务,在上司带领下直接参与仲裁和诉讼。上司就像师父带徒弟一样,手把手地教他。他最开始对跨入社会的恐惧与紧张,在一点点消失。
 
  或许,只有极少数学生,才能相对顺利完成这种转换。而他们往往在大学期间就已经有了不少行动。
 
  在大学期间,张维就开始了目标明确的实习和创业。大二时,他去做了人力资源相关的实习工作,了解了公司在招聘时的要求:看学校和专业,看实习经历。随后他尝试过两次创业,有赚有亏,这让他看到自己在能力和资源上的局限,于是张维求职时的需求变得非常明确:有充足的锻炼和成长机会,积累人脉和资源。
 
  丰富的实践经历让他在求职时一帆风顺:投了40多份简历,进了26个面试,拿到14个offer。“我在同龄人里算是有计划性的,基本上我所做的每一步都是在为未来铺路,很少会耽误时间走弯路。”他说,“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我非常想体验不同的环境。最后选择华为,也是想在压力下,让我成长更多。”他这样总结了自己从大学开始的不断尝试和最终的选择。从学校到社会的跨越,他在丰富的尝试和体验中迈过去了。
 
  无论当下的境况如何,时间都在一刻不停地向前走,6月末的此时,这届大学毕业生已经或正在与大学时光告别,离别的伤感与眷恋弥漫校园,或许没有人不带着遗憾,也没有人不对未知感到不安。但告别与开始,是每一届毕业生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胡依纯还没有开始准备二战,她只想用心体会毕业的这一刻。她再没有机会像现在这样,感受到“一切都是有限的”,在成都的生活、在川音校园里穿梭、和同学们一起上课吃饭玩耍的友谊……一切都要告别了。“我大概会用这个暑假,告别校园模式,进入大人模式吧。”她说,“这个暑假,事业单位考试的成绩会出来,如果有机会工作的话,肯定会先去的。但考研也是要考的,我一定要提升自己。”
 
  杨千禧的毕业季,是带着遗憾的,他找到的工作在西安,4月便离开学校去西安入职,为此错过了毕业典礼,和一些好友也没来得及好好告别。去火车站的路上,看着窗外的学校越来越远,他还强忍着眼泪。直到坐上高铁离开武汉,看着城市在自己眼前慢慢变小,他没忍住,哭出了声。那时,杨千禧才意识到:真的要告别四年大学生活,告别这座城市了。
 

@梅婷婷
 
  梅婷婷准备从厦门前往上海。她即将在上海租房,在一座陌生的大城市切身和生活短兵相接。她的心里不是没有忐忑不安,她不知道自己会在找房、入职的过程上遭遇什么。但在经历找工作过程中的曲折后,梅婷婷有了更多的心理准备去面对即将到来的一切。因为“这是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00后的学生在沟通表达、规划生活上更清晰,生活态度积极,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社交账户,比较适应新媒体的表达交流方式。”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实习与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人补充道,“而在后疫情时代,社会充满挑战,国际环境、经济新常态、产业转型等等,意味着他们这一代毕业生可能无法复制前人的成功之路,或者发展路径是一条全新的道路。但我们希望他们能时刻牢记’危机’中的’危’中有’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新的旅程挑战。”
 
  或许,还有许多没有着落的毕业生们,仍在努力地寻找出路。就像我们其中一位受访对象,她依然在求职的路上。让她感到宽慰的是来自爸爸的安抚。“每次有点焦虑了,跟老爸说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啊!爸爸就说‘工作嘛,慢慢找总是可以找到的,不着急。’”她说,“感谢爸爸!可能生活确实需要点运气吧。”
 
  *应采访对象要求,杨千禧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