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到科普,他想让更多人了解“水”的世界

来源: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撰稿:李文清  
2020-09-18

  李振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与废水资源化的教学科研工作。目前主要是在环保科普,尤其是与“水”有关的方面进行科普写作。
 
  李振华与科普结缘,需从他在学校开设的一门通识课说起,课程名称是《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在校本科生可自由选修,课程内容主要涉及水循环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质量与水污染、供水资源水质评价、取水工程和节水概论。由于上课的学生来自二十多个不同的专业,这门课刚开始出现了众口难调的现象,尤其是部分来自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同学觉得课程内容过于专业,难以跟上授课进度。

  基于以上原因,他在开课之初做了一个简单的手机调查,让学生回答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你最希望在课程中学到什么,二是目前你对水资源了解多少,三是你对水环境有哪些困惑和不解。
 
  调查问卷的结果让李振华大吃一惊,当前高校里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00后”们,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大多来源于网络。有同学在问卷上提出网上的一些言论,如“水体污染导致超市停卖‘活鱼’”等文章和短视频,李振华开始担心中国“00后”会是被各种污染灭掉的一代吗?鉴于问卷的反馈情况,李振华及时调整了部分教学内容,加入大量针对水环境的科普内容。同时,针对当前网络上流传甚广且不科学的饮水用水说法,从水的小实验入手,进行分析、计算、测试、计算机模拟等得出科学结论,并依据专业分析结果,以非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易于接受的环保科普方式,普及水的科学知识。基于此,他开启科普创作之路,想让更多人认识水的“世界”。
 
  说起之前参与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开展的青年科普科幻创作人才培训和扶持计划)的投稿,李振华觉得自己收获满满。尤其是评委老师们及时给出的精准且中肯的点评,让他一个科普写作的“小白”慢慢懂得了科普写作自身的内在规律,明白了科普写作语言上一定要通俗易懂,形式上一定要丰富多彩,内容上一定要生动活泼。
 
  问到目前个人科普写作的最大瓶颈,李振华认为是如何使自己所写的科普文章能吸引大众的“眼球”,引起大众的关注,甚至与公众产生共鸣。由于他是一线教师,最多的时间是和大学生在一起,他个人觉得要想绕过上述瓶颈,首先还是从自己身边做起,多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关注点,尤其是对环保科普的兴趣点,再逐步延伸到普通大众。要用发展的眼光看科普创作的未来,李振华认为当前国内的科普创作成绩喜人,且国家高度重视,他相信未来会更好。与国外对比,他个人认为国内科普创作需立足中国国情,服务中国人民。
 
  编辑:传媒中心 甘丽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