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爱,为什么?我们和厦门日报一起问了问他们

文稿组织:厦门日报 传媒中心 摄影:传媒中心 朱鲜艳 校友供图
2020-07-30
放飞梦想  
1/4
欢迎你来做“嘉”人。  
2/4
毕业啦!  
3/4
去远方。  
4/4
 
  有一种情感是普遍的、大众的、天然的,譬如,家乡、母校之于人们。换句话说,爱母校一点都不稀奇。而他们的深情依然从中“突”了出来,这成了一种不寻常。
 
  他们是咱“嘉”的师生、校友,他们对学校的感情被熟知到拥有专有名词:“嘉”式深情。
 
  本月初,因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我校在北区田径场举办202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这是我校创办17年来的第一次“户外毕业典礼”。从天边晕染了暮色的七彩云到夜空中最亮的“陈嘉庚星”再到倾泻一地温柔的红色圆月亮,都被他们坚定地认为是专门前来观礼、见证的美好化身,因为“嘉”值得。
 
  他们以此创作并抒发的“嘉”式深情在社交平台上轻取百万量级的关注。爱“嘉”故事日常发生,“毕业典礼逸事”只是其一,或许不具代表性,也算不上最精彩,但无妨,我们想知道的,始终是“故事背后”——这么爱,为什么?这所大学到底为学生带来了什么?
 
  今天,我们邀请五位咱“嘉”校友来共同探究。他们因为一些共同点而进入我们的视野,比如本科毕业于2018年或2019年——对大学的印象还很清晰,同时,投身社会一两年了,拥有比在校生及应届毕业生更理性的心态。就像姹紫嫣红开遍的夏季,一抹抹像极了冷静目光的绿。
 
  除此之外,他们只是咱“嘉”目前拥有的四万多名校友中的五位,不特别,或许也不是最出色,但正是从如此平常的他们身上,您或许可以走到“故事背后”,读懂“不寻常”。

 

 
讲述人
杨怡婷
2018届校友,目前在厦门大学读研
“嘉”给我可能
老师让我坚定追求“不敢说出”的目标
 
  该从何说起呢?很难用某些故事概括我在嘉庚学院的四年时光,但可以确定的是,她让我每次想起时,嘴角便挂上幸福,她让我越来越靠近那个我想成为的自己。
 
  那四年,我增长了才干,品尝到了最浓醇的人情味儿。在嘉庚学院筹办过的晚会、参加过的比赛、接受过的才艺培训,为我报考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专业研究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更为我现在能在厦门大学学生艺术团担任执行团长创造了可能。
 
  那四年,我探索着目标,积攒着实现的勇气。有一段时间,正处于迷茫期的我,去找刘莉老师(编者注:该师为嘉庚学院国际商务学院副教授,国际商务教研室主任)聊天,刘老师问起我的未来规划,作为一个不太敢把目标提前说出来的胆小女生,我含糊回答,企图粗略带过。没想到,刘老师说:“我觉得你特别适合去学习与艺术管理相关的专业!”
 
  我当时无比震惊!首先是因为刘老师所说的与我当时默默定好的考研专业方向(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完全一致;其次,刘老师教了那么多学生,还能留意到我擅长的领域,给予我精准的建议,并给了我坚定目标的力量……那种感觉,奇妙又温暖。
 
  后来,我开始了考研备战之旅。期间,我申请到了图书馆备考联盟的位置(编著注:我校为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各级各类考试的备考生设置的座位专区),与整层楼同备考的“熟悉的陌生人们”共同迎来许多次闭馆音乐响起,也会在抬头休息的时候相视一笑,共享新发现的备考宝典。图书馆一楼咖啡厅里自主创业的同学曾在我背不下去的时候多送了我一杯咖啡;同在备考的几位同班小伙伴曾聚在图书馆门口,边聊着今天背了多少个单词,边瓜分着同一包零食……什么时候想起这些画面,都美得像宫崎骏电影里的夏天。
 
  那四年,我养成了锻炼的习惯。源于大一体质测验的时候,我在不及格的边缘徘徊,于是下定决心,每天晚上都去操场跑半小时。北区的操场、南区的操场、校园的林荫道路、健身房的跑步机……这些留下我最多足迹的地方,也让我无比怀念。大二体质测验,起跑的时候我还有些紧张,但当我不怎么疲惫地跑完全程并获得第二名成绩时,我感受到坚持带来的改变。而第一名的那位女生,就是我在夜跑时经常遇到的女生。
 
  每一次想起,都是满满的画面。如果问我愿不愿意再重来一次,我会回答:“想。但是不愿意。”因为不会有比“我的嘉庚学院四年”更完整更美好的大学生活了,我们都在“嘉”里学会了爱与被爱。
 
 

 
讲述人
李嘉伟
2018届校友,现就职于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
“嘉”让人幸福
和老师同学并肩作战 点点滴滴皆成长
 
  最近,看到学弟学妹们在朋友圈晒出的一张张毕业照,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校园时光,想起我毕业那天:在大报告厅的舞台下,我整理好学士服,走上庄严的主席台,45°弯腰,接受王瑞芳院长为我援正流苏,然后,我与他,我们的“嘉庚男神”握手拍照……一幕幕仿若昨天。
 
  其实,“昨天”已是两年以前。
 
  这两年,在设计院工作的我,经常面对甲方的催图、改图,“朝八晚十”是常态,而且永远也不知道“周末”和“加班”哪个先到来,还要承担每个月的房租、交通费、伙食费等各种开销……是的,毕业之后,压力从四面八方而来。但我有“相信”、会“坚持”,所以,压力并没有太影响我追逐梦想的步伐。
 
  这样的我能胜任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工会分院组长的职位,也收获认可,到厦门市交通局挂职工作。若是要问“这样的我”从何而来,我想,我的思绪会向开头那样,“一下子被拉回到校园时光”。每每与同事、朋友聊起大学这个话题,我从不羡慕别人的大学,只因我的母校——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就是大家口中“别人家的大学”。
 
  这种幸福感是来源于上得了热搜的食堂美食、一年一度超浪漫的女生节“凌云灯舞”、演出效果绝佳的水上音乐广场、30个击球位的综合性高尔夫球练习场、常年位居腾讯网年度教育产业价值榜榜首的办学成绩吗?
 
  站在此刻,往回看,我终于可以清晰明确地回答:“是,又不仅仅是。”如果说,大学带给我的幸福像一汪泉,那么,“眼”在“我”,它拓展了我的可能——学习之余,加入学生会、招生宣传中心、西部梦想支教社团……学会管理与策划,懂得担当与责任;参加福建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和老师、同学并肩作战、熬夜打磨,携手冲击奖项……当时只道是寻常,而今看来,点点滴滴全是淬炼。
 
  时间不语,却回答了一切。沉静的努力时光里,嘉庚学院是我的引航员、超级拍档、亲密战友。
 
 

 
讲述人
焦铂淞
2019届校友,目前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读研
“嘉”让我不输
母校对我的锤炼让我不逊于名校生
 
  说起嘉庚学院,我有太多的想念。以致,即便是身处风景很美的英国伯明翰大学,在我心底挥之不去的依旧是美丽的她,母校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美,这种东西,一开始约等于外表、模样,但“跳出”时空再来看,我发现母校那句slogan“美的不止是风景”说得真好,好在真实、准确。颜值之外,她能带给她的学子们“不输”的气质,这才是永不褪色的美。
 
  在全球大学排名前100名的伯明翰大学,我身边的中国同学大多来自国内各个重点高校,而我可以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不过,在这一年的课程学习中,在一次次的考试和报告中,我取得了不输于他们的成绩,甚至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
 
  潜心回想,我发现,这源于嘉庚学院为我打下的良好基础。在如今的硕士课程中,也有不少实践操作课,如果说,现在的我可以带领小组克服一个又一个难题,熟练又比较出色地将理论运用到项目中去,那么,这里面必定有着嘉庚学院对我的锻炼。
 
  母校推行“有效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设置实践教学周等,这些在我看来都是很有特色的。在嘉庚学院,让我难忘的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我曾经担任国标舞队的队长、校大学生艺术团的团长,也曾参加鹭萌芽志愿者队……进入大学之初定下的目标,在大学四年里都一一实现了。这些都有赖于嘉庚学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让我们能在最好的青春岁月里拥抱更好的自己。
 
  还得聊聊2018年,那年我很有幸参与嘉庚学院15周年校庆晚会的策划和组织。那一个个不舍昼夜的头脑风暴、通宵达旦的节目彩排,那种团队的力量、自我的努力,历历在目啊。后来,关于继续深造的决心;现在,关于努力申博的勇气,可以说,都是嘉庚学院给予我的。
 
 

讲述人
赵雯清(右)
2019届校友,现就职于上海斑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嘉”予人勇气
公司老板说我是“最不像实习生的实习生”
 
  嘉庚学院之于我,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嘉园”是维系我和所有“嘉”人们之间的纽带,都是嘉庚人,总会有那些其他人都不懂的小暗号,月亮桥的秘密、艾利斯顿的风雨球馆、还有绝美“小巨蛋”……这些心照不宣的小秘密,让广大嘉庚人在天南海北相遇时,多了一分默契。
 
  想到嘉庚学院,在我脑海中闪现的第一个关键词应该就是“人情味”。嘉庚学院的办学理念叫做:以学生为中心,在进入学校之前,我并没有把这句话放在心上,毕竟“以实物为准”。
 
  但是来到嘉庚学院之后,我有些惊喜,因为这句话真的被落实到了每一个细节里。无论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二人间或是四人间宿舍,还是南、中、北三区各具特色的食堂,亦或是自由选择的选修课安排,还是答疑时间在办公室“翘首以待”的老师们……每一次的发现,都让我既惊喜又温暖。
 
  这是一个包容且开放的氛围,我的那些奇思妙想都可以在这里化为现实。回顾我的四年大学生活,在大报告厅领过奖,在创业园开过旅行社,在教室里办过兼职招聘会……这些,都只是起源于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一拍即合。
 
  大一那年加入导游队,介绍词中有一段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嘉庚学院最美的不仅仅是风景,更是身在学校的你我他”。是的,嘉庚学院给我留下许多温暖的记忆,这些记忆的背后都站着一个个美丽的人。
 
  现在的我,也已经工作一年多了,算上实习,在这家公司呆了快2年的时间。之前实习转正时候,老板说我是“最不像实习生的实习生”,我想这应该是嘉庚学院给我的勇气吧。在嘉庚学院的那四年让我相信,只要有想法,就应该去做,去尝试,去为之努力,只有动起来,才有可能获得结果。
 
  “嘉园”于我是一种不期而遇的美好,而“嘉”人就是其中最鲜亮的风景,感谢嘉庚学院让我拥有了这样一份最“嘉”回忆。
 
 

 
讲述人
薛样洋
2018届校友,温州晚报“最年轻”首席记者
“嘉”给我力量
母校告诉我“思考本身才是答案”
 
  说实话,现在当记者可真不容易。采访、写稿、拍摄、剪辑、出镜、做策划……手指头掰不过来了,四舍五入约等于要精通十八般武艺吧。
 
  好在,每次接到新挑战时,我都能顺利上手。有同事调侃说:“到底是年轻啊,学什么都快。”我笑着回答:“我可不是现学的,这些技能我在大学就准备好了。”是的,我的大学,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确挺特别。
 
  我就读的是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主修新闻学课程的同时,还选修了播音主持、非线性剪辑、广告学、灯光布置、剧本创作等一系列相关课程。这为我毕业后顺利考入《温州晚报》成为一名记者打下牢固的基础,更如涓流般滋养着我每一天的工作。
 
  两年前刚走进新城大道略显陈旧的温州晚报大厦时,办公室一位姐姐问我,“为什么想来报社啊?”我“铁骨铮铮”地说:“我是新闻学专业的,有新闻理想。”听起来好像有点孩子气,但大概不仅是我,而是所有“嘉”人都会说,就是这样的,就应该如此,“任何技能都可以训练,唯热爱难得,它是支撑我们越走越远,越走越好的核心。
 
  我的大学,传授技艺,更传承情怀,永远热爱、永远努力、止于至善。还记得,大一刚入校,《新闻学概论》是我最喜欢的课。授课的吴珞老师(编者注:该师从教之前曾在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从事新闻采编及研究工作,2002年起赴英留学,先后获得加的夫大学新闻学硕士及伦敦大学数字化媒体硕士学位)总能把一个问题拆成多个角度,一一展开分析。
 
  在课堂上,我总会陷入“天哪,这个问题居然还可以用这个角度去看”“原来思考才是答题真解”的感慨中。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慢慢养成一个习惯——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多角度看问题。
 
  还记得大学的最后一堂课,授课的是黄洪波老师【编者注:该师从教前坚守新闻一线20多年,曾任《厦门商报》(现《海西晨报》)编委、《每日经济新闻》副总编辑】。他邀请我们围绕“新闻是什么?”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当时的我回答:“新闻是一种情怀!”黄老师欣慰地笑了笑。
 
  还记得前一阵,当听说我被破格晋升成为《温州晚报》年龄最小的首席记者,同学们说“(你)成了我们课堂上想象的样子。”而我想说,这是我们共同的课堂,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课堂。
 
  毕业即将两年了。最近我偶尔会想起六年前那个夏天,我填报了嘉庚学院,满心期待。现在回过头看,她不负期待,她值得热爱。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五位校友的“嘉园”故事也登上了今天出版的厦门日报。该报终身首席记者佘峥还配发专栏文章《“孤独”的大学》——
 
 
佘峥说事
 
“孤独”的大学
 
  某种意义上,嘉庚学院是一所“孤独”的大学——很多人看到它的不一样,但是,因为“独立学院”的出身,一直有人对它的“内秀”视而不见。譬如说,它在进行很多有益探索,从人才培养模式,甚至到体制,目的是为了建一所高效运转、非常好用的轻盈的大学,但是,很多的努力和成绩,到一些人那里,只有一句话:它不就是一所独立学院?
 
学校很少开大会
 
  独立学院的确是中国高等教育史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本世纪初,为了满足高中毕业生读本科的愿望,独立学院应运而生,它依托公办大学创办,属于民办性质。2003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当教授的王瑞芳被时任厦大校长朱崇实召唤回国,出任厦大嘉庚学院院长。现在看来,王瑞芳之所以同意到厦大漳州校区开拓疆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厦大、英国、新加坡的大学经历,令他有种要办一所有别于传统大学的冲动。
 
  从一开始,厦大嘉庚学院的机构设置上更多和国际接轨,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看别的大学如何设置就依葫芦画瓢。譬如说,嘉庚学院非常强调沟通功能,注重通过各种渠道、方式达成学校和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有效沟通。
 
  还譬如说,嘉庚学院很少开会——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很多事可以自己消化,他们一般只开解决问题的小会,王瑞芳说,如果凡事都要等着学校开大会,布置任务,然后大家再行动,这不是效率。
 
  这就是嘉庚学院要探索高效运转的大学的“组织文化”。还譬如说,在不少大学里,人才培养被人为地分开,似乎有人专门管知识,有人专门管思想,所以你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老师也不管,下了课才打电话给辅导员,希望他找学生谈谈。王瑞芳说,我们的大学,要建设一个真正齐抓共管的全员育人的组织文化。
 
  传统的观念认为,大学老师上完课,就完成任务,其他的时间你没权利管我。但是,嘉庚学院从一开始就要求大学老师坐班——每位老师都有办公室,要求老师每周有专门的面对面答疑时间。
 
  有人曾经总结说,嘉庚学院的不一样,在于它是实实在在的“以人为本”——这个理念并不新鲜,但是,口头上的“以人为本”和贯穿在细节的“以人为本”还是不一样,譬如说,每位在校生拥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像婚姻一样,结婚自由,离婚也自由。
 
更关注“你能做什么”
 
  嘉庚学院学生说,这所大学更关注“你能做什么”。每年女生节,厦大嘉庚学院都有一个亮灯仪式,即宿舍的灯光通过调控,呈现出“I love u(我爱你)”的效果。本来这种就是年轻人玩闹,和学习相干吗?但是,当学生提交申请后,学校说,你们要是喜欢,就去讨论、去策划。等到活动实施后,大家才发现,这哪是玩啊,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甚至危机处理能力,大家都收获了经验和教训。
 
  有一些数据已经证明了嘉庚学院毕业生的不一样:2018年11月,在福建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发布的《福建省本科高校毕业生竞争力之月薪调查报告》《福建省本科高校毕业生竞争力之晋升调查报告》中,嘉庚学院毕业生平均月薪位列福建省综合性大学第四,毕业生晋升总监级高管人员占比高居福建省综合性大学第二。这所大学的校友在社会上树立起了“综合素质高,创新精神强,实践能力突出”的品牌形象。
 
  嘉庚学院学生说,这所大学的氛围大概就是这样的,你会觉得,学校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都有希望,会变得更好的。
 
  或许,嘉庚学院表面上的“孤独”,背后是坚持和自信在支撑,这所大学很清楚,大学要怎么做,才能给社会创造财富,给学生带去美好人生。更重要的是,会有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它的价值。
 
  编辑:传媒中心 陈巧恩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