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心声】守护孝感!我们一家三口并肩战“疫”

来源:团聚嘉园  撰稿:管理学院 王骏毅  
2020-02-26
  
1/4
王骏毅(右)和母亲合影  
2/4
  
3/4
  
4/4

  姓名:王骏毅
  身份:管理学院2016级学子
  事迹:战“疫”期间,王骏毅一家人参加湖北省孝感市疫情防控阻击战。
 
  说实话,在大年夜我们一家人在孝感市安陆市洑水镇老家看春晚时,我依然抱着一丝侥幸,觉得这次疫情大概会如同以往一样。我想自己会在微博、新闻上关注着事态发展,为疫区的同胞祈祷,相信在国家强大的力量下,疫情会很快过去,并不会真正进入我的生活。
 
  可没想到,初一的晚上,一通急促的电话打破了我的幻想,母亲的单位传来命令,要求她尽快返回单位开展应急工作。先前我们已得知消息,往来孝感市市区的全部道路在当晚凌晨会全部封闭。然而,母亲二话没说收拾好行李,连夜赶回单位开展工作,时刻等待命令。随后,她就被孝感市委组织部、机关工委安排为孝感市东苑社区疫情防控工作队队长,成了孝感市直首批64个工作队、222名防控队员中的一员。母亲所负责的社区包含三个居民小区。在协助社区书记把社区、物业以及工作队的工作力量统筹安排好后,她带队重点防控物业力量较为薄弱的蔚蓝新都小区。
 
  在家里的微信群里看着母亲讲述着每天辛苦的防疫工作时,我与父亲深深地感受到了母亲身上艰巨的任务以及沉重的责任与压力。我觉得自己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不论是为了在前线战斗的母亲,还是为了我正在受难的家乡,都应该回社区做点什么。我将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也赞同,正好他的单位也传来通知,需要他回去待命。当我们办好通行证准备回市区时,爷爷奶奶送来了两包自家种的蔬菜,嘱咐我们一定要注意安全,不用担心他们。告别后,我们踏上了返程的道路,这个年过得匆忙却又温暖。
 
  回家后,我向母亲了解了情况,发现任务比我想象的严峻得多。母亲负责的三个小区入户测温排查的最后期限只剩下一天。然而,蔚蓝新都小区测温排查工作组只有五人,只能分两小组进行,还剩较多住户未排查。听母亲说完相关情况,我主动要求当志愿者,组建第三小组,进行第二天的入户测温排查工作。父亲则主要负责我们的后勤保障。第二天清晨,我便与母亲一起戴好口罩,穿上防护服,进入了已有四例确诊病例的小区进行入户排查工作,直到晚上7点才完成所有的排查任务。截至当晚,我们完成了蔚蓝新都小区的1218户、2072人的测温排查,在接下来的两天我们又对其中无人居住的463户进行了电话排查。其他两个社区在工作人员的努力下也按时完成了测温排查任务,做到了不漏一户,不漏一人。之后,我便作为大学生志愿者跟随工作队积极参加防疫的各项工作。
 
  随着确诊病例的不断增多,最大程度降低人口的流动性是当下最为重要的事情。防控指挥部不断下发指令,颁布新的措施,社区积极响应严格落实,将社区的党员干部全部发动起来参与社区防疫工作。在完成单位值守工作后,我的父亲也立刻前往社区报到认领任务。自此,我们一家三口便全部投入到社区的防疫工作当中。作为工作队队长,母亲需要经常在三个小区往来统筹安排工作,而我与父亲则在我家所在小区的出入口值守,严格把关出入人员,对不理解政策想要出小区的居民进行解释与劝阻,协助社区统一对蔬菜物资进行采购与配送,以及对已封闭的单元进行值守并解决住户的需求。当在路上遇到熟人时,他们总会笑着对我们说“今天又是全家出动呀”。在那一刻我总是会感到非常自豪。国难当头,在能力范围内能为社区、邻居们多多少少做点什么,这是我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样也是我父母作为党员干部所应有的担当。正是有成千上万个家庭在基层防疫出力支撑着国家,疫情才能一步一步得到控制。
 
  参与战“疫”的这些天,我看到了许多美丽的身影:全国各地逆行湖北的医护人员,在各个居民楼帮住户解决生活问题的社区志愿者,坚守在各个应急岗位的工作者,为社区捐赠蔬菜等必须物资不留姓名的爱心人士……正是这些美丽的身影,共同筑起了抗击疫情的铜墙铁壁。
 
  随着各项命令措施的严格落实,全国新增确诊人数已然在一天天减少。疫情防控已进入到最为关键的窗口期,我们一定不能在此刻松懈,要继续严防死守,耐心等待春暖花开如期而至吧!
 
战“疫”心声互动征集



  疫情当前,每个人都是“战斗员”。无论是勇于逆行与一线防疫工作者共同奋战的你,还是在家坚守着自己战位的你,都同样美丽;无论是为疫区捐献物资,还是用海报、音乐等方式战“疫”,都是最好的加油助力。

  在这场战“疫”中,也许您的经历很精彩,也许您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很丰富,也许您只是有加油的话语想说……

  那么,都欢迎您投稿,与我们讲述您的战“疫”故事,分享您的战“疫”心声。

  投稿邮箱:news@xujc.com

  征稿要求:原创;文体不限,内容健康向上;文笔流畅,富有真情实感。

  编辑:传媒中心 甘丽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