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校友】陈简:为伊拉克难民设计避难所

撰稿:学生新闻社 周辰锴  
2017-12-29

  摩苏尔战后营国际设计竞赛、2017年南桥镇口袋公园更新设计青年设计师国际竞赛,一个在伊拉克,一个在中国上海;一个心系难民,一个关注更美好的生活。
 
  两项原本没有交集的国际赛事因为陈简等一群厦大学子勾连了起来,并同时走进我们的视野。
 
  那么,陈简是谁?
 
  我校建筑学院校友,一个时刻想着丰富自己的不简单男孩。今年,他从我校本科毕业并考上厦大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规划避难所,我们走了心”
 
  在刚刚揭晓评审结果的摩苏尔战后营国际设计竞赛中,厦大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有三个作品获得提名奖,其中就有陈简和小伙伴们共同创作的《The ark in Mosul》(作者:杨绪、陈简、韩海潮、李彤彤)。另两项提名奖作品分别是《Forest diary》(作者:刘岚岚、周白聪)和《Commune beside the Tigris 》(作者:张凯平、魏婷、游玉峰、喻苏婕)。
 
  摩苏尔,又名“哈德巴”(al-Hadba),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有着“中东明珠”之称。但一场历时9个月的战役让一切化为废墟。陈简等人所参加的这项赛事就是以此为背景,由联合国难民署举办,旨在为无家可归的难民规划、设计避难所。
 
  “尽管赛制规定,参赛作品不会被应用于实际重建当中,但我们总会想到当地人民在废墟中坚强求生存的景象,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是走了心的。”陈简告诉记者,他们非常深入地了解了中东战争及摩苏尔地区的政治、民生、宗教分歧等问题,“可以说,对那片区域的熟悉程度就像面对厦门一样,如数家珍。”
 
  值得一提的是,厦大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的三个提名奖作品均由罗林和柯桢楠两位老师共同指导。罗林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厦大建筑与规划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其学术特长在公共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方面均有出色体现。
 
  而年轻的柯桢楠老师在厦大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讲授的课程包括《公共建筑设计》《设计基础》和《房屋建筑学》。她的主要领域是公共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陈简说,两位老师凭借其不凡的学术素养给予他们很大的帮助,“报告、调研、修改……每天都充满了挑战,但得到的锻炼也是巨大的,这与是否得奖,得多大的奖无关。”
 
“压力大?那就边听歌边画图”
 
  如果你知道,陈简是同时报名参加了摩苏尔战后营国际设计竞赛和2017年南桥镇口袋公园更新设计青年设计师国际竞赛的话,那么,你就能对他所说的“每天都充满挑战”有更深切的理解。
 
  值得骄傲的是,稍早于摩苏尔战后营国际设计竞赛揭晓评审结果,2017年南桥镇口袋公园更新设计青年设计师国际竞赛也传来喜讯:陈简设计的作品获提名奖。
 
  据悉,该赛事的报名人次达2022人,参赛者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荷兰、西班牙、日本等国家。9位专家从成果完成度、设计创意性、艺术性、人文关怀等方面出发,评出百强作品。陈简作品所获的提名奖就在其中。
 
  同时参加两项国际性赛事已属不易,双双获奖更是难得,陈简及其小伙伴们的才华与努力可见一斑。
 
  而事实上,不仅仅是参赛期间,陈简对快节奏、高强度的学习生活似乎是习惯的。据说,就算是在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他也会坚持画图,“画图前找到喜欢的歌手新出的专辑,听里面的新歌总能给我带来很大的画图动力。”
 
  陈简还透露,想要参加厦大明年的交流生项目,出国深造,“因为我觉得自己在理论方面还有所欠缺,所以我的规划是,研究生一年级通过参加比赛来丰富自己的实践经历,二年级、三年级时就要静下心来读书沉淀自己。”
 
“去挖出咱‘嘉’老师身上的宝藏吧”
 
  陈简曾待了五年的“嘉园”自然是访谈中绕不过的话题。他说起,从大三开始的那段与考研“殊死搏斗”的日子,“既然下定决心就要走到底,英语一直是我的短板,为了攻克它,我当时索性把铺盖一卷搬到了建筑学专业的专门教室过夜。”陈简说,在那里,整整一学期,他两耳不闻窗外事,每天都读英语,疯狂地读。
 
  “对我来说,‘嘉园’的很多地方都充满着特别的回忆,比如人文大楼,那里有很长的露台,很高的钟楼,很有人文气息,我很多作品的设计元素与灵感都受到了人文大楼的启发。”陈简笑着说,做建筑专业毕业设计时,他也会跟随导师一起回“嘉”。
 
  那么,优秀的、不简单的陈简学长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点体己话吗?
 
  “我们嘉庚学院的老师身上也有很多宝藏,要多去找他们探讨问题,努力将这些‘宝藏’挖掘出来,变成你的东西。”陈简寄语学弟学妹,在艺术创造方面,要想做到旁征博引,自由从容地融合各种文化与元素,除了拥有天赋以及精通各种设计软件之外,还需要大家阅读大量文献书籍。“另外,我以为,艺术设计不应忽略本土一味追求国外的新潮和所谓造型的酷炫。其实,就建筑而言,中国也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编辑:传媒中心 陈巧恩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