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入门书目
1.《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北京大学出版社。
导读: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著名出版公司麦克米兰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超级入门书。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出版。五十多年来,该书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论者认为,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本书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不失为一本教兴丰厚的议论经典。
2.《谈文学》,朱光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导读:书中所述皆为朱光潜先生多年“学习文艺的甘苦之言”,作者以文艺家和文学家的亲身体会,从文学趣味到布局安排,从内容风格到翻译技巧,将文学层层展开,一个例证、一个典故铺展开来,深入浅出,平易自然,引领读者不知不觉走进文学的殿堂。读朱先生的文章,“使我们快乐地发现我们的渺小的心灵和伟大心灵也有共通之点”。本书是朱光潜专门写给青少年朋友的文学启蒙读本。朱光潜谈文学,行云流水,自由自在,他像谈话似的一层一层领着你走进高深和复杂里,从深入浅出的话语中你可以了解到一些文学的基本知识,还可以感受到春风化雨般的熏陶。
3.《读中文系的人》,林文月,文化艺术出版社。
导读:林文月的散文淡而有味,从自我对世情的慧心体察而发,用细致闲适的笔调描述生活的滋味,自成“似质而自有膏腴,似朴而自有华采”之风格。从上海江湾路的童稚岁月到台大校园里的学院回忆,让读者们看到一个读中文系的人逐渐成长的过程。
4.《解释学与人文科学》,(法)保罗·利科尔(Paul Ricoeur) 河北人民出版社。
导读:保罗·利科(1913- )是国际著名哲学家和理论家。他思想敏锐,视野开阔,不仅对现象学和释义学有精深的研究,而且还深入到众多学科之中,广泛吸取各领域理论和方法论研究的积极成果,以丰富他的整个理论体系。本书分为三编,分别研究了解释学的历史、理论,及对社会科学的影响,并研究了解释学与当代最有影响的学术思潮如现象学、存在主义等的关系。本书对于如何解释现象、如何阐释观点,给出了很好的示例,能够帮助中文系同学建立解释的研究方法思维。
5.《跨语际实践》,刘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导读:本书所要考察的是新词语、新意义和新话语兴起、代谢,并在本国语言中获得合法性的过程。本书从跨语际实践的视角,通过复原语言实践中各种历史关系赖以呈现的场所,分别考察了翻译中生成的现代性的不同层面,以期重新思考东西方之间跨文化诠释和语言中介形式的可能性。本书从语境、语际交流的角度解释了语言理解、话语权利以及话语解读等语用学、跨文化交际学的前沿问题,是一本很好的能够拓展思维、拓宽专业视野的入门书籍。
6.《解读大众文化》,(美)约翰·菲斯克,南京大学出版社。
导读:我们被各种文化制品——商品区步行街、流行音乐,以及各种形式的电视节目——包围着,这一现象下面隐藏着多种意义以及多种运用方式,而这些是文化制品的设计者们事前没有意料到的。在《解读大众文化》这本书中,约翰·菲斯克通过分析这些大众“文本”,揭示了它们外在与内含的(两者常常是对立的)意义与益处,以及大众文化表现出的政治与社会动力。菲斯克对这些文化现象的解读使其内部诸多矛盾冲突越发鲜明:麦当娜也许被宣传为男孩玩具,但年轻女孩感到受她影响,有能力玩弄男孩;芝加哥的西尔斯大厦也许极大地表达了资本主义者的统治,但它也能使人翱翔于城市之上。每一个例子中,正是后一种情况让菲期克感兴趣,因为他就是从那儿探寻大众文化的,那也是民众获取工业资本主义所提供的消费品之处,并将这些消费品变成他们自己的有创造性的,甚至带有颠覆性的价值。
新闻学专业入门书目
1.《风云人物采访记》,(意)奥里亚娜·法拉奇著,译林出版社。
导读:该书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新闻人。此书包括了26个人物采访记录,1983年版的《风云人物采访记》包括8个人物采访,1985年版的《风云人物采访记续集》包括10个人物,此书在包括了这个两个版本中的所有18个人物又增加了8个人物,是法拉奇《采访历史》一书在中国的全译本。(前两个版本是节选自《采访历史》一书,在中国中文版的翻译为相同的人。)
2.《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北京大学出版社。
导读: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著名出版公司麦克米兰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超级入门书。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出版。五十多年来,该书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论者认为,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本书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不失为一本教兴丰厚的议论经典。
3.《2003首届中国记者风云榜》,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组编。
导读:谁冲在时代的最前沿,谁记下了感动、震动、推动社会和历史的事件,谁在记录中留下了惊心动魄的故事,谁的故事有足够的影响力影响整个记者群及普通人,《讲述》就对谁予以展示。
4.纽约时报的风格,李子坚,长春出版社。
导读:作者在《纽约时报》工作三十一年,从基层送稿生做起,由半工而全职,累升至综合版面资深组合编辑,他熟悉每一个工作伙伴,而且深深地敬爱他们。多年来收集的资料、与伙伴们接触的来往、真实的回忆,成为他写作本书可贵的内容。他以中国人观点,报道《纽约时报》近一百五十年来的重要“人物”与“事件”,娓娓道出其发展史与基本精神。书中对历任发行人及其“幕后女强人”伊瑟琴·白沙·奧克士的作风与功过,都有生动的描述,并且对同事中如掌握编辑部十七年罗森绍,集记者、学者、专家于一身的席汉,因普利策奖平反的哈伯斯旦,政治评论家雷斯顿与李普曼等人,也都历历如绘,并有专章讨论实际的编辑作业和“时报史上最光彩的一页”--美国五角大厦越战最高机密文件刊布的始末。
5.走进美国大报,辜晓进,南方日报出版社。
导读:《走进美国大报》是一部以中国传媒人的视角揭示美国报业运作秘要的力作。我们可以从书中感受到美国同行工作时的氛围,例如饱经“911”劫难之后的《华尔街日报》编辑部,甘尼特公司豪华气派、通体透明的新办大楼,《芝加哥论坛报》热闹的社论委员会会议,纽约《每日新闻》头版陈列室……一切都有历历在目的现场感。
6.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蒂,海南出版社。
导读:本书描绘了数字科技为我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其中值得深思的问题,是跨入数字化新世界的最佳指南。英文版曾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广告学专业入门书目
1.《一个广告人的自白》,(美) 大卫·奥格威,中信出版社。
导读:如果一个中国广告人只知道一个外国广告人的名字,他知道的多半会是大卫奥格威;同样,如果只知道一本广告经典,那本书多半就是《一个广告人的自白》。现代广告教皇的经典著作,已被译成二十余种文字出版,全球销量超过1500000册。“我们做广告是为了销售产品,否则就不是做广告。消费者不是低能儿,她是你的妻子,别侮辱她的智商。不要推出一个你不愿意你的家人看到的广告。广告业需要注入大量的天才。而天才极有可能在不循规蹈矩者、特立独行者与反叛不羁者中产生。鼓励创新。变革是我们的生命源泉;停滞是我们鸣响的丧钟。”
2.《公关第一,广告第二》,(美)阿尔·里斯等,上海人民出版社。
导读:《公关第一,广告第二》是美国当代营销大师阿尔·里斯及其女儿劳拉·里斯2002年的新作。这部著作体现了阿尔·里斯营销思想的一个新理念。作者认为当今的市场营销首先是要进行公共关系,只有通过公共关系才能使自己的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市场营销始于公共关系,而广告则是公共关系的延续,因此是公共关系在打造品牌,广告则起到提醒消费者的作用。
3.《当代广告学》,(美)威廉·阿伦斯,人民邮电出版社。
导读:出于个人爱好与工作需要,威廉·阿伦斯用了30余年的时间收集、整理、研究的广告资料十分丰富。本书开篇对广告作了概述,随后介绍了广告的演进、广告的各个层面以及范畴。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营销战略与广告战略的制定,包括营销与消费者行为、市场细分与营销组合、调查、营销与广告策划以及媒介战略策划等。本书还详细探讨了广告创作,包括创意战略与创意过程、创意的实施以及广告制作。同时,还对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数字互动媒介、户外媒介、陈列媒介和辅助媒介等的运用作了细致阐述,并客观地分析了现今各种广告媒介的利与弊。本书是一本优秀的广告学教科书,全球迄今已有900多所大学采用它作为教材;从内容通俗易懂方面看,本书是上佳的自修读本,从丰富的资料与务实的操作指导方面看,本书还可作为广告业专业人士的工具书。
4.《奥美的观点7》,奥美集团,中信出版社。
导读:知识的分享与传承一直是奥美整合营销传播集团引以为傲的企业文化,奥美系列丛书成功地将奥美长久积淀与创新探索而得的思考模式与运作方法与读者分享,并获得极大回响。《奥美的观点》汇集了来自奥美公司全球同仁的精彩文章,涵盖品牌、经营、客户服务、公关、创意等诸多关键议题,更专门提到如日中天的网络和行动营销,使读者得以分享奥美独有的专业工具的原则和运用,以及成功案例,洞悉奥美如何应对环境的变幻以保持领先地位,领略在时空变迁中保持恒久魅力的奥美文化。
5.《智威汤逊的智》,唐锐涛 、双恩等,机械工业出版社。
导读:智威汤逊创始于1864年,是全球第一家广告公司,也是全球第一家开展国际化作业的广告公司。自成立以来,智威汤逊(JWT)一直以“不断自我创新,也不断创造广告事业”著称于世。智威汤逊的成功,很多地方要归功于发现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而全方位创建品牌(Thompson Total Branding,TTB)则是其中的代表,集智威汤逊140年来的智慧与经验之大成。它是智威汤逊对广告理论的总结,对沟通方法的概括。
6.《定位: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美)阿尔里斯等,机械工业出版社。
导读:2001年,美国营销学会评选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结果不是罗瑟·瑞夫斯的USP、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也不是菲利浦·科特勒所架构的营销管理及消费者“让渡”价值理论,不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价值链理论,而是里斯与特劳特提出的“定位”理论。这本管理战略的圣经、有史以来最富影响力的营销学著作,它改变了市场游戏规则,使得广告和营销的旧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当人们津津乐道于“Positioning”(定位)给营销企划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之时,作者却在探讨“Re-Positioning”或“New-Positioning”了。在本书中,作者细致剖析了人脑的结构与功能,引证了大量心理学观点,无可争议地论证了定位-再定位的要素、过程及其误区。
广播电视学专业入门书目
1.《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蒂,海南出版社。
导读:本书描绘了数字科技为我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其中值得深思的问题,是跨入数字化新世界的最佳指南。英文版曾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2.《电影的意义》,克里斯蒂安·梅茨,江苏教育出版社。
导读:本书是电影符号学研究领域的奠基之作,在电影理论研究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者在电影语言间千丝万缕的纠葛中理出了某些可资借鉴的脉络,在符号学所关注的各个电影特质上作了多样且相互辩证的分析。本书不仅开启了现代电影理论的新页,也为往后的电影理论研究立下了一个里程碑。
3.《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约翰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导读:本书是约翰逊博士的博士学位论文。它主要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考察印度乡村生活的社会语境及电视在不断变迁的印度乡村中所发挥的作用。作者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着力于关注印度村民们的实际生活,倾听他们的真切声音。由于兼备东西方文化背景,约翰逊在运用西方成熟的社会学与传播学研究方法来观察、分析电视媒介对东方社会发展的影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4.《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孙玉胜,三联书店。
导读:本书是平和的、沉静的,但始终总有力量在扣击思维,作者希望在读者阅读过程中时刻引领着读者走进电视新闻理念的深处。用以阅读的书籍能够伴随阅读者,而用以思考的书籍有可能改变阅读者,而此书正是一本可以引人思考并改变读者的书。本书叙述的是十年中的事,但不是十年史,它只是一个新闻改革的参与者,见证者身处其中的观察、体验与感悟。它叙述的是一些电视新闻改革事件以及新栏目实验和大型特别节目制作的过程和背景。
5.《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大卫·波德维尔、克莉丝汀·汤普森,北京大学出版社。
导读:这本《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是一本在西方国家十分畅销的电影教科书,美国许多大学的传播系均以此书作为教材。例如,美国最著名的电影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的纽约大学(NYU),就一直以此书作为必修课的指定教科书,用来整合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学生对电影的统一认识。本书主要考察了电影媒体对观众所产生的艺术经验:一部电影是如何产生的;整部电影是如何运作的;如何进行电影批评;电影艺术如何在历史中发展变化。本书配有大量的图例,很少使用“剧照”,大多数照片都是在电影底片上放大出来的,来自35毫米的电影拷贝,避免了剧照和电影成片中的影像不相符的问题。该书的作者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传播艺术系教授大卫·波德维尔博士(David Bordwell)和克莉丝汀·汤普森博士(Kristion Thompson)。波德维尔教授曾有多部电影学著作出版,并写过许多相关文章,其中也包括不少研究中国电影的文章。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入门书目
1.《文化产业》,(美国)大卫·赫斯蒙德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导读:什么是文化产业?它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变化?《文化产业》将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同文化社会学、文化研究、传播研究以及社会理论等研究方法的优点结合起来,概述了围绕着文化产品产生的一系列关键性论争。近年来,文化产业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相关的理论研究却远远落后于实践。本书对于我国当代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与探索无疑是具有独特意义的。本书共有8个章节,分为两大部分。你要是想了解文化产业的定义、特性、研究方法等内容要仔细阅读该书的第一部分;你如果想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请重点阅读该书第二部分,因为第二部分是在前一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文化产业的变迁与延续做了详细的论述。
2.《重新思考文化政策》,(英国)吉姆·麦圭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导读:《重新思考文化政策》是文化产业管理者的入门书之一,广泛考察了文化政策问题,将关键理论的细读和案例研究熔为一炉。它不仅研究了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经济和权力问题,也审视了公共文化政策在过去如何被赋予合理的地位,同时又考察了这些政策如今是如何处在重新思考的过程的问题。它对文化政策做出了特色彰显、思想独到的分析,它主张文化与政策研究不应该局限于当前的政府议程。该书第三章是你阅读的重点和难点,它分析了三种文化政策话语:国家话语、市场话语、市民话语。
3.《经济学与文化》,(澳大利亚)戴维·思罗斯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导读:在全球化语境下,经济驱动力和文化驱动力可以被视为影响人类行为的两种重要力量。戴维·思罗斯比是一位在文化经济学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他从来不会不加思考地将正统经济学照搬到艺术中,而是完全公平地对待艺术的特别之处,同时不放弃优美的经济推理。他对于艺术价值、文化资本与遗产价值的研究值得称道。该书对“文化”的概念采用了广义方面的定义,考察了文化的经济学视角和经济学的文化语境,并以价值理论为基础,发展了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两个概念,以此作为融合两部分内容的基本原则,阅读该书,需重点把握经济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书中讨论了文化资本与可持续性的思想,该思想特别适用于分析文化遗产的具体问题,比如分析生态经济学中的自然资本。
4.《被展示的文化:当代“可参观性”的生产》,(英国)贝拉迪克斯,北京大学出版社。
导读:《被展示的文化:当代“可参观性”的生产》也是文化社会学、文化政治、文化管理等领域很有价值的参考书,是一本论述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重要著作,适用于文化政策、文化和媒介研究、社会学等专业的本科与研究生,对这些领域中的学者也很有帮助。当今以“可参观性”形式展示文化的场所迅速增多,《被展示的文化:当代“可参观性”的生产》对此做了反思,并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旅游、休闲和文化遗产的崭新视角。作者将各类展示的场所放置在更广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加以分析,其中包括现代旅游业、经济发展策略、对身份的展现、全球化、互动性以及消费中的社会关系。作者尤其关注的是当文化在这些语境中被展示之后,如何发生改变。《被展示的文化:当代“可参观性”的生产》的每一章都尽量生动、浅显地讨论了引起争议的一些关键的理论问题,比如真实性、商品化和再现。
5.《世界文化产业研究》,熊澄宇,天津师范大学。
导读:《世界文化产业研究》是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的大作,便于文化产业入门者快速地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产业概况。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定位不尽相同,在政府引导、支撑政策、产业特色和发展走向上各具特色。《世界文化产业研究》整合了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全局视角和各主要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差异性视角,深入分析了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印度、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多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点与趋势,书中的许多重要结论具有鲜明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书根据国别划分章节,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性阅读。
6.《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陈少峰,北京大学出版社。
导读:《文化产业商业模式》是北京大学文化产业基础教材,是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文化产业前沿网首席专家陈少峰教授的重要作品。该书以研究文化如何驱动经济和产业发展为基础,以探讨文化产业商业模式为核心,着重分析了文化市场的特性和产品特性、顾客导向及其双重顾客的特点、塑造文化品牌的方法,以及企业家在经营管理中如何选择和改进商业模式等内容。书中不仅总结和提炼出了60种左右的通用商业模式及其简要案例,还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文化产业主要行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其中的商业模式选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