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嘉庚”

――培训感言

撰稿:中文系教师 郭庆财  
2007-09-13
  我对嘉庚学院的认识是一个三步曲。

  第一次邂逅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名字,是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就业网上,当时的我正处于择业的焦躁和懵懂之中。说实话,她在众多学校名单中醒目地跳入我的眼帘,完全缘于她名前的“厦门大学”四个字。出于对厦大的渴慕,或是出于读书人根深蒂固的虚荣,我寄出了那份重要的简历。而对于“嘉庚学院”,我则毫无所知。选择是对是错,我也不知道。不久,有朋友透露说这不过是厦门大学的一个“二级学院”,并为我描述他所见过的二级学院的学风之差,这令我为之怦然的心也不禁有些灰冷。不过,当中文系苏新春主任发出试讲通知后,我抱着“旅游一次,未为不可”的想法,由天津南下了。

  当我第一次步入了嘉庚学院的大门,我却不禁惊叹于这座花园式校园的美丽。她在山之抱,水之湄,凝苍叠翠、旖旎如画,让人满目清朗,身在其中顿觉心地平和。孤陋寡闻如我,曾去过中国许多以风景秀美著称的高校,但是像嘉庚学院这样似乎不染尘滓的校园,我还是第一次见。我简直对她一见钟情了。不过,醉心之余,我仍清醒记得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的话:“所谓大学者,非有高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因此,美则美矣,但仅见其景,未逢其人,她的文化内涵如何,对我来说仍是一个谜。

  给我以满意的答案、让我倍感欣慰和鼓舞的是新教师的入职培训。我们新教师入职伊始,王院长、戴院长以及学院的其他领导和工作人员就认真部署、按部就班,对我们进行了为期九天的培训。他们从办学理念、学风建设、学校愿景等各个方面为我们全面介绍了嘉庚学院,对新教师的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建议。培训的氛围活跃、融洽、平等。领导和新教师展开过多次讨论,双方交流的内容非常广泛,大到学校的长期规划,小到新教师公寓里的蚊虫和楼下的噪音,大家真的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学院领导则有问必答,巨细靡遗,认真地对大家的问题作出回应。对于教师提出的建议,他们悉心分析听取;对教师当前面临的困难则尽快地予以解决。我曾看过太多的形式主义、拖沓冗慢之风,也听过我以前教师的许多怨词,但在这九天的培训中却找不到一丁点虚浮的影子。通过九天的培训,我对嘉庚学院的认识也开始由朦胧变为清晰,她开始显得如此美好、生动和亲切。她并非厚重,但却新颖;算不得深邃博大,但却刚健笃实。我深刻地感到:同一切新的生命一样,嘉庚学院的特点也在于年轻,年轻则一切皆为新鲜,可以不受陈腐理念的羁绊,可以敞开心胸吸纳新思想,无论国内海外的先进办学经验,皆可兼收并蓄,为我所用,融入学院新鲜的血液。我入职虽不久,但发现领导的干练务实作风、行政人员高效的工作,无不彰显了学院昂扬蓬勃的生命力。我相信,只要我们的学院志存高远,勇于创新,不尚浮夸,一定能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开辟出一条新路,不断展示出我们的光辉和锋芒。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我走在嘉庚学院的校园中,曾经久违的年轻气盛的热情也被激扬起来,让我时时处处感到新鲜、自由和充实。

  嘉庚学院是我结束学生生活、步入社会的第一站,由于对这一起点看得太重,我曾经心怀怵惕,四顾彷徨。本来,我有机会进入北京的一所著名大学教学,但是由于家中发生了变故,经济陷入困顿,我于是放弃了去这“土地贵于黄金”的京城的想法,来到闽南的嘉庚学院。所以,开始选择来学院确有几分无奈。不过,经过和学院的三次相识、相知,虽不是“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的一见倾情,她却始终像一块磁石,吸引着我,让我的心灵和她不断贴近,直到我融入她的胸怀,并为此而幸福和骄傲。

  想来,真庆幸我与嘉庚学院的相遇,真诚祝福我们的嘉庚学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