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讴歌新时代 迈向新征程”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音乐会深情上演

撰稿:学生新闻社 阮桢 张业超  摄影:传媒中心 朱鲜艳 学生新闻社 马晨晨  
2018-12-13
  
1/20
音乐系学子表演舞蹈《百花争妍》  
2/20
音乐系教师周选超、褚震、陈展宙、刘佳、吴蓁、阮小阅带来歌曲《节日欢歌》  
3/20
音乐系教师喻歌带来歌曲《林中小鸟》  
4/20
音乐系教师张婷婷带来二胡独奏《葡萄熟了》  
5/20
音乐系教师刘佳、吴蓁、阮小阅演唱《我爱你中国》  
6/20
音乐系教师周选超演唱歌曲《海恋》  
7/20
音乐系学子表演舞蹈《厝里艺人》  
8/20
音乐系外教Svetlana Strezeva和教师高川演唱《饮酒歌》  
9/20
音乐系教师胡皓带来钢琴独奏  
10/20
音乐系教师褚震演唱《斗牛士之歌》  
11/20
大学生艺术团带来舞蹈表演《鸿雁》  
12/20
音乐系师生带来合唱《春天的故事》  
13/20
音乐系主任杨镇担任《春天的故事》《向往》的指挥  
14/20
音乐系教师带来歌曲《向往》  
15/20
  
16/20
  
17/20
  
18/20
  
19/20
  
20/20
  16位俏花旦轻移莲步款款而来,她们挥舞水袖甩出花儿朵朵开的美妙图景,点亮了漳州市的冬夜。12月12日19:30,在漳州市人民剧场,一支充满中国古典气韵的戏曲舞蹈《百花争妍》拉开了“讴歌新时代,迈向新征程”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音乐会的序幕。
 
  本场音乐会由中共漳州市委宣传部指导,我校主办,我校音乐系师生、大学生艺术团成员共同演出。音乐会受到了漳州市委市政府,厦门大学,闽南师范大学,漳州市委宣传部,漳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漳州市教育局,厦门大学漳州校友会等单位的关心和指导,得到漳州九龙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厦门市聚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漳州中集集装箱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漳州市副市长兰万安和广大市民一起观看了演出。我校党委书记林辉,副院长鲁同安,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必华,部分院系单位负责人、漳州校友会部分校友观看了音乐会。
 
13个精品节目组成高雅盛会
 
  歌曲、舞蹈、器乐演奏、合唱……由指挥家、作曲家、音乐系主任杨镇教授领衔的我校师生演出团队倾情献演13个精品节目,组成了一场高雅盛会。
 
  歌曲《节日欢歌》唱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改革开放40周年迅速发展的喜悦。二胡演奏《葡萄熟了》生动描绘了新疆人民在葡萄收获季节载歌载舞、欢庆丰收的动人场面。《我爱你中国》真情抒发“40年来,我们不畏艰险,风雨兼程,跋涉万水千山;40年来,我们众志成城,披荆斩棘,铸就新辉煌”的骄傲,更歌颂改革开放40年来欣欣向荣的祖国。舞蹈《厝里艺人》以闽南地区的“掌中木偶”为主要表现手段,淋漓尽致展现了一批倾其一生专注于尽善尽美的大国工匠。合唱《春天的故事》更是展现了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程和发展变化……
 
  除了中国经典名曲《海恋》和《向往》、舞蹈节目《鸿雁》、钢琴独奏外,晚会还唱响意大利著名歌剧《茶花女》选段《饮酒歌》、歌剧《卡门》选段《斗牛士之歌》、选自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霍夫曼的故事》的咏叹调《林中小鸟》等世界不朽名作,共同讴歌伟大新时代。
 
台上台下共祝祖国明天更好
 
  “音乐会水平很高”“很用心的一场音乐会”“整体效果很好”……音乐会给广大市民、漳州高校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节目很出色,老师和同学们都很优秀。”闽南师范大学大一学子洪舒伶对音乐会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学音乐学的她更关注演员的唱法、音色等,她坦言:“老师们的声音很通透,真的很厉害。”参加这样的音乐会,对于她来说是也一种学习,她说:“这让我进一步拓宽了视野。”
 
  在漳州从事音乐培训工作的音乐系校友熊凯带着培训班的学生参加了音乐会。“这场音乐会的艺术层级、专业水平极高。带学生过来主要想让他们感受一下高水平音乐会的氛围,也希望对他们的艺考有帮助。”毕业9年的熊凯对母校有着很深的感情。他透露:“2005年我从湖南来嘉庚学院求学,毕业后留在漳州创业。在我的成长路上,母校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除了为音乐会和我校点赞外,观众也对音乐会所展现的改革开放40年国家迅速发展的主题深有感触。“这场音乐会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的发展和富强。这些年来,社会真的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漳州市民吴友蓉女士深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富强,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看到观众对音乐会的热烈反响,音乐会的总策划——我校党委书记林辉,副院长鲁同安,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必华很是欣慰。在谈到音乐会的成功举办时,林辉指出:“改革开放40周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想和广大市民一起分享这份成功的喜悦,共同歌颂这个伟大的时代。我校第一次走进漳州市区举办文艺活动,这既是一个展现嘉庚学院办学水平的好平台,也是一次促进校地交流的好机会。”
 
  编辑:传媒中心 甘丽红 陈巧恩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