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刷手机就能养鱼虾,咱“嘉”学子这波研发就问你服气不

撰稿:传媒中心 陈巧恩  摄影:“渔管家”团队提供  
2018-07-26

走访养殖户

  进入暑假以来,闽南一带的水产养殖池畔出现了一些带着“白匣子”的大学生。听说过“黑匣子”,一种飞机专用的电子记录设备。那么,“白匣子”是什么?
 
  原来,这是咱“嘉”学子为渔民们研发的神器——渔管家。
 
  对养殖池里的虾兵蟹将鱼司令们来说,外形呈白匣子状的“渔管家”就是一位靠谱“管家”——24小时贴身守护,水温合不合适、氧气够不够、“饭菜”香不香……它全盯着呢,一有异常,立刻警报。
 

白匣子“内心”很复杂
 
  “渔管家”研发团队成员、我校管理学院大二学生郑诚告诉记者,“渔管家”是一款以单片机为控制核心,远程监控氧气机、送料机、水泵及水下4G摄像头开闭的新型水产养殖监控系统。
 
   粗略地看,“渔管家”分为两个部分——装在岸上的“白匣子”和装在水下增氧机上的设备。它有水下探头,可以检测温度、pH值、含氧量。简单来说,有了“渔管家”,在家泡茶的养殖户刷刷手机(APP客户端)就可以查看增氧机的运行情况,还可以远程操控增氧机的开关。
 
  “为鱼虾供氧,这是水产养殖的必要条件。那么,24小时运作的增氧机谁来看着?”郑诚说,渔民为了第一时间发现并解决增氧机可能出现的故障,几乎要24小时守在养殖现场,这就是传统养殖业的最大痛点。
 
   事实上,因为增氧机故障造成养殖户的经济损失正是这些大学生的研发缘起。
 
  “我有几位同学的家里就是从事水产养殖行业的。其中一位同学的舅舅曾经因为没能及时发现增氧机故障,导致两亩虾池里的虾缺氧,死了四分之三,损失10多万元。”郑诚说,在投入研发之前,他们还做了两件事,一是利用假期,到闽南一带水产养殖集中的村镇走访、了解;第二,联系了我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高凤强和郭一晶两位老师作为技术指导。
 

研发大学生(左)向养殖户介绍“渔管家”
 
  据介绍,“渔管家”学生团队成员中,有三位负责技术,他们分别来自我校的软件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两位来自会计与金融学院,负责财务;还有六位市场人员以及1位设计人员,他们的专业涵盖广告学、电子商务、工商管理、土木工程、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
 
  也就是说,在校大学生们各自发挥所学,拉起了一支研发团队,“我们的研发、研讨都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完成。”郑诚说,从萌生想法到成品落地,大概花了半年时间,“期间还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布的一项发明专利——《基于GPRS的水产养殖场智能监控系统》和三项实用新型专利——《基于GPRS的水产养殖场智能监控系统》《一种基于Zigbee和GPRS的水产养殖场智能监控系统》《基于wifi物联网和4G通讯的水产养殖增氧设备被监控系统》。”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