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公司的利润去哪了?朱一青副教授告诉你答案

撰稿:学生新闻社 郭煜  
2018-06-22

  “如果你有一项发明,你要不要向国家申请知识产权,为什么?”“你们知道百慕大群岛吗?这个地方很有趣,是一个避税天堂。”“星巴克不是靠卖专利盈利的,你们猜它是靠什么盈利的?”……
 
  6月21日,在经管大楼310室举办的教师公共讲座中,会计与金融学院朱一青副教授以通俗易懂的例子,带来了一场题为“跨国公司知识产权避税策略分析”的讲座。
 
  在展开这个话题之前,朱一青副教授首先阐释税基侵蚀的含义。“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简称‘BEPS’,是指跨国企业利用国际税收规则存在的不足,以及各国税法上的漏洞,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全球总体的税负,甚至达到双重不征税的效果,造成对各国税基上的损失。”
 
  “都说香港是一个购物天堂,为什么呢?因为香港的税率比较低。”朱一青副教授表示,“除了香港之外,百慕大群岛、爱尔兰、卢森堡、荷兰等地方的税率也比较低。比如,百慕大群岛通过免税的策略,吸引了大量的公司和资金,成就了繁荣。”
 
  跨国公司又是怎样通过BEPS来避税呢?朱一青副教授指出,主要是利用各国税收管辖权的差异。“税收管辖权是一个国家在征税方面的管辖权力。管辖权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地域管辖权,要求纳税人为来源于本国领土范围内的全部收益所得和财产缴税;另外一种是居民税收管辖权,只要居民是该国公民,不管收益是否在境内所得,国家均享有征收权力。”她进一步解释道,“为了尽可能维护国家利益,多数国家会采用双重税收管辖权,即同时运用上述管辖权。”
 
  那么回到主题,跨国公司是如何借助知识产权来避税?朱一青副教授随后分享了三家知名跨国公司的避税案例,它们分别是苹果公司(以下简称“苹果”)、谷歌公司(以下简称“谷歌”)和星巴克公司(以下简称“星巴克”)。
 
  在苹果避税的案例分析中,朱一青副教授以此前苹果因海外避税问题上法院的新闻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剖析:苹果除了在申请专利方面是一个能手之外,实际上在避税方面更是一个高手。2013年美国国会参议院就苹果“海外避税”问题列举了几项避税事实:一是向海外转移资产,苹果2012年拥有的1450亿美元现金或现金资产中有1020亿游离于美国海外,大多数游到爱尔兰去;二是苹果在爱尔兰的两家子公司(分别为AOI和ASI公司)否定了爱尔兰居民纳税人的身份,也不承认为美国的税收公民,这样按照法规便合理地避开了交税;三是苹果利用成本分摊协议把数百亿美元的利润转移到爱尔兰,这是通过知识产权来避税,把知识产权转移到爱尔兰,利用当地税率比较低的优势来减少税额。
 
  苹果合理避税的策略是什么?朱一青副教授表示:“策略一,将利润的70%转移到美国境外,因为美国税法的征收对象在于企业创造的价值,而不针对产品销售和制造;策略二,把生产的公司转移到税率比较低的地方,这样一定程度上也能避税。”
 
  第二个案例是谷歌。在这个案例中,朱一青副教授介绍了一块“三明治”——爱尔兰、荷兰三明治。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谷哥在爱尔兰设立两个子公司,把大部分营收以成本最低廉的方式转移到子公司一,根据爱尔兰的税法,即使是在爱尔兰注册的公司,只要管理和实际控制所在地不在爱尔兰,均不被认为是爱尔兰的居民企业。谷哥在爱尔兰再设立一家国际运营公司,即子公司二,由于子公司二是外国公司,它把收入汇到总部不需要向爱尔兰缴税,几乎是零成本。第三步,谷哥在荷兰设立公司,通过在荷兰设立中转公司,将子公司一的销售收入以专利使用费的名义转到子公司二去。整个过程规避了爱尔兰的预提所得税,而荷兰本身不征收预提所得税,因此达到了避税的目的。
 
  最后一个案例是星巴克的案例,朱一青副教授揭密:“实际上,星巴克主要是通过商标和版权许可特许权使用费进行跨境避税的。而通过收取专利和版权费用的手段显得盈利较少,成功地避开了缴纳税款。”
 
  讲座的最后,朱一青副教授表示,税法乃至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都值得同学们去了解。尤其是未来有意考知识产权方向的研究生的同学,可以提前关注相关的话题。
 
  编辑:传媒中心 甘丽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