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传播学院朱盈蓓副教授讲解西方文学中的“人”

撰稿:学生新闻社 陈美静  
2018-06-06

  “人是理性的动物”,6月5日,在主题为“‘理性的动物’——西方文学中的人”的讲座中,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朱盈蓓副教授以亚里士多德的话为切入点,阐述人文精神在西方的源起、发展及其含义的丰富性。她从西方文学史的宏观视角出发,结合作家作品,讨论“人”的形象在西方文学中的演化以及人文主义的出现和特点。
 
  从古希腊造人主题神话开始,朱盈蓓副教授结合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三部曲,阐释了马克思赞誉造人的普罗米修斯是“哲学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的意义,又以“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讲解了早期人的自然崇拜和感觉主义。她解释了古典时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等先贤对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思考,并以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为例,讨论了古希腊“人的命运”的问题。
 
  朱盈蓓副教授提到在封建制和基督教的同时产生、发展过程中,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希伯来文化经过冲撞与融合,形成了近代西方人文传统的基本结构形态。意大利诗人但丁借由《神曲》说明人类应在理性指引下,经历苦难、净化道德,再经过信仰引导,走出迷惘,到达理想境界。接着,她梳理了出现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在欧洲的发展线索,讲解了文艺复兴前期与后期的两组文学艺术三杰的人文主义表现。最后她以莎士比亚的剧作为例,认为在他笔下创造出的哈姆雷特是“原欲+人智+信仰”式的人。
 
  讲座的最后,朱盈蓓副教授总结了人文主义的特点,特别指出把人看成自然秩序或神的秩序而存在都不是以“人”作为中心。人文主义以人为本,人性至上,将存在的价值集中在了“人”,从“人”的经验开始,这是它最大的特点。
 
  最后,朱盈蓓副教授还推荐了相关参考书籍。结束后,一些冒雨前来听讲座的老师和同学还和朱盈蓓副教授互动交流。
 
  编辑:传媒中心 甘丽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