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与2017级新生对话会】嘉庚之星:很庆幸梦想起航时我们赴了一场“嘉”约

撰稿:学生新闻社 朱奕岚 严斯宇 李雨菡 王玲 程恺宁 刘小宣  摄影:学生新闻社 黄晓雯 王诗卉 (有的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17-11-30


 王瑞芳院长与新生对话 

  “大学生活怎么过”是摆在大一新生面前的一道世纪难题。对于这个问题,有的人用了四年才找到答案。相比之下,“嘉”人是幸运的,因为,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就有师长真诚地为他们指点迷津——每年新生入学,我校都会举办院长与新生对话会,王瑞芳院长和戴一峰副院长轮番登场,与新生进行了全方位的交流、开诚布公的对话。
 

戴一峰副院长与新生对话
 
  “院长对话会描绘了大学生活的模样,给了我一个方向”
 
  “它让我知道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院长鼓励我们勇于尝试,敢于做自己”
 
  ……
 
  良言胜千金,在回首大学之路时,对于院长与新生对话会,“嘉”人们不免发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叹。近日,院长与2017级新生对话会举行,那些关于大学怎么过的建议不仅在2017级新生的心里泛起了涟漪,也让高年级“嘉”人忆起“那些年我们听过的院长对话会”。因此,校网特邀2017年当选的6名“嘉庚之星”聊一聊他们眼中的院长与新生对话会。
 
 

蔡元坤(左一)参加福建省“和泰杯”单片机应用设计竞赛
 
  姓名:蔡沅坤
  身份: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14级学子
  感想:院长鼓励我们在大学期间成为最好的自己,对话会让我对大学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入学以来,蔡沅坤参加了三次院长对话会。第一次是以新生的身份,第二次、第三次是以工作人员和新生助理的身份。直到现在,谈起第一次参加院长对话会时,他还清晰地记得,“院长很亲切,脸上都挂着笑容,鼓励我们畅所欲言”。在这场对话会上,他也记住了王瑞芳院长的建议:要尽快适应新环境,充分认识自己,树立目标,不断实践自己的追求,过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大一的时候,蔡沅坤在心里定了成长方向——学好专业+提升能力+考研。从大一到大四,他担任了班级团支书等职务,获得了国家奖学金,积极参加高水平竞赛,获得了国家二等奖等多个奖项,还参与多篇学术论文的撰写和多个专利的发明。说起自己的大学生活,他用“收获很大”来总结。

  即将毕业,蔡沅坤有个小遗憾,错过了院长与2017级新生对话会(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场次)。他说:“我很想再听一次院长与新生对话会,因为它让我在大学遇见了最好的自己,让我收获了一段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姓名:潘鑫
  身份:国际商务学院2014级学子
  感言:它让我们知道了做事情要坚持初心,要努力去实现梦想。
 
  “大报告厅的顶灯明晃晃的。听着戴一峰副院长描摹出大学四年该有的样子,即使隔着十二排的距离,我也觉得自己离他很近”,时隔三年,潘鑫依旧清晰地记得当年院长对话会的情景。他也深刻地记得戴一峰副院长建议他们,“在大学期间要做好人生规划,树立明确的目标,并据此努力学习相关的知识,培育实践能力,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自己的目标。”
 
  过去三年,潘鑫就是这么做的。每一阶段,他都有自己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它。前不久,他所在的“Migrant”团队获得了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为了参加此次比赛,他和小伙伴们走访了福建省连城县三个不同经济层次的乡镇,前后共采集了1421份问卷数据,并借助SPSS和AMOS等工具进行统计建模分析。
 
  “有目标,就要努力去实现它。”潘鑫表示,“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坚持初心,不断地精进,用努力取得自己想要的一切。”
 
 

颜筱依在内蒙古取景
 
  姓名:颜筱依
  身份:人文与传播学院2014级学子
  感想:它让我们知道了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的不同。
 
  “我们了解到了大学与高中在学习上有何不同:一是术业有专攻,二是强调自主学习,三是培育自学能力,四是提倡实践育人”,这是颜筱依在院长与2014级新生对话会(人文与传播学院场次)上的收获。现在,回想起院长与新生对话会,颜筱依都不禁感叹师长的真知灼见。
 
  大学期间,颜筱依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充分挖掘自己在摄影方面的潜力。为了使自己的摄影技术得到提升,她积极参加了各样的比赛,获得了2017德国DVF三地巡回国际摄影展勋带奖等多个项奖。取得这样的成绩,她没有骄傲,而是抱着“归零”的心态,更认真地学习。
 
  总结自己的大学生活,颜筱依得出了这样的经验:“既要仰望星空,别让现实磨灭了热情;更要脚踏实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今天所做的努力,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会给你回报。”

 
 

 
  姓名:谢里淼
  身份:人文与传播学院2014级学子
  感想:它使我真正地认识了自己,让我有了“三有观”。
 
  创办自己的工作室,所在团队在校期间创收过百万;主持过213场校内活动、75场商演;获得国家国标舞三级教师证书和三级足球裁判证书;参演过影视剧;多次获过校奖学金……谢里淼的大学生活可谓丰富多彩。回顾大学经历,谢里淼将相关的心得体会归纳成“大学三有观”——有理想、有追求、有作为。
 
  对于如何实现“三有观”,谢里淼认为,首先要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的建议,谢里淼曾在院长与新生对话会上听过。在跟2014级人文与传播学院学子对话时,戴一峰副院长指出:“我希望大家能学会从兴趣中寻找目标,希望大家能将兴趣转化为对目标的追求,这样大学四年就不会虚度。”对于这一点,谢里淼很认同,因为他在大学取得的成绩,都是基于他的兴趣。所以,他建议学弟学妹,把想要做的事和人生乐趣结合起来,过好忙碌但又有作为的一天。
 
 

 卢洋洋(左一)参加2016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
 
  姓名:卢洋洋
  身份:机电工程学院2014级学子
  感想:它教会了我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让我懂得如何学习。
 
  “大学大学,大而学之”,卢洋洋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是在2014年的院长与新生对话会上。当时的他并不是真正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只是受其影响经常去图书馆看一些相关书籍,“那时候的我将这句话记在了心里,鞭策自己能大而学之。”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卢洋洋不仅在专业上取得优秀的成绩,而且在学生科技竞赛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项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10项校级奖项。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和实践,即将毕业的他,更加懂得“大而学之”的含义,“一是,大学的学习不用有太多的条条框框限制,我们可以自主地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读自己喜欢的书。二是,我们要分好主次,学好某个领域的专业,这样才能更好地追求全面发展。”因此,他也希望学弟学妹们在大学生活中能真正地做到“大而学之”,“在打破以往条条框框的学习模式下,选择自己喜欢并感兴趣的课程,努力学习它。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负责”。
 
 

 
  姓名:胡宇航
  身份:机电工程学院2015级学子
  感言:在院长对话会之后,我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嘉庚学院培养的是人,不是制造机器”,在院长与2015级新生对话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场次)上,不少学子对这句话印象深刻。胡宇航也不例外。在大学期间他非常重视个人能力的培养,在学好专业的同时,积极参加课外学术竞赛和创业竞赛,获得了多项省赛、国赛奖项,所在创业团队还入驻了大学生创业园。
 
  “参加竞赛是锻炼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胡宇航表示,在参加2016年第二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时,他们不仅收获了全国铜奖,而且还结实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他表示“比赛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与团队的相处中我们锻炼了协调能力。与此同时,我们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我希望大家能多参与这样的活动,不断地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
 
  编辑:传媒中心 甘丽红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