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刮下皮鞋上的黄泥放盒子里 厦大教授徐学带你走近不一样的余光中

来源:厦门网  摄影:学生新闻社 李佳忆  
2017-04-11

讲座现场(李佳忆 摄)
 
  厦门网讯(记者 韩超 通讯员 曹涵)皮鞋上沾的黄泥,擦了、刮了,或者洗了,然后呢?你还会做点什么吗?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会把黄泥放到盒子里!
 
  近日,在厦大嘉庚学院,一场名为“走近余光中”的讲座带领师生认识了多面余光中。主讲人徐学教授曾任厦大台湾研究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从事台湾文化、海外文化、两岸关系研究30余年。作为研究台湾文学与文化的专家,他与余光中先生交往密切,对诗人余光中和生活中的余光中有着深刻的认识。
 
  徐学教授说,余光中对故乡的思念不仅仅体现在诗里。他还记得,有一次他陪余光中去黄河壶口。那里土地泥泞,余光中脚上的皮鞋沾了很多黄泥。回酒店后他没有马上处理,而是一直到上飞机时,才小心翼翼地把鞋子上的泥土刮下来,放到一个小盒子里。余光中说:“我要把它放在枕边,这样每天晚上都能听到黄河的涛声。”
 
  在大众眼里,余光中先生是一位睿智祥和的诗人。徐学教授却透露,私下里的余光中喜欢开快车,又喜欢慢生活;非常浪漫,又非常科学;非常洋化,又非常中国;不信神,又很喜欢宗教……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1947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到香港;1950年赴台;后赴美进修,曾在多所美国大学任客座教授;先后在台湾大学、台湾中山大学等高校任教。
 
  “余光中是江南人,也是闽南人。他的普通话中有江南腔,会用闽南话吟诵古诗,但在家里他跟太太讲的是重庆话。”徐学教授表示,余光中在重庆待了七年之久,对重庆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他指出,“对余光中而言,故乡是出生地,是籍贯,更是他少年时代生活过的地方。”
 
  对余光中来说,何为乡愁?徐学教授通过对《雨声说些什么》的解读,告诉大家:余光中认为乡愁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层是亲友、乡亲、同胞;第二层是故园情景、故国山河、旧时风景;第三层是历史文化。余光中非常肯定自己的中国心,他曾经说过:“在创作中直接写亲身所历的记忆是乡愁,在海外写满中国古典意象的诗歌与散文是一种间接、婉转的怀乡之情。我在对乡愁的抒发中找到了释放和安顿,也获取了支持和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徐学教授还认为,“《乡愁》并非余光中最好的作品,《乡愁四韵》才是!”这与余光中曾表达的“《乡愁》是我的名片,我不希望这张名片遮住了我的脸”不谋而合。据悉,余光中至今已创作了诗歌近1000首;散文、小品300多篇,约二百万字;评论200多篇,一百多万字;翻译作品二十余种,四百万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