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竞赛全国一等奖队伍红鲤鱼队:只有不懈坚持才能笑到最后

撰稿:学生新闻社 郑迁妙  摄影:学生新闻社 黄斯如 张歆婕 林泽强  
2016-10-09
3人共同调试车辆  
1/6
调试智能车的“芯片”  
2/6
  
3/6
编辑程序  
4/6
处理硬件  
5/6
简易的帐篷成了他们临时的床  
6/6


  对许多学生来说,假期是休闲休息,放松心态的好时机,然而对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学子陈晓龙、王硕、谭杰淋3人来说,今年的暑假,他们比平常还要用功:每天一大早从实验室离开,满面倦容、眼神迷离,这是为备战全国智能汽车竞赛,通宵达旦的“成果”;短暂休整后,再次回到实验室,继续调试车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8月18—20日,在中南大学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中,由陈晓龙、王硕、谭杰淋3人组成的红鲤鱼队以光电组全国第三名的成绩收获全国一等奖,创下自2010年参加该项赛事以来我校参赛队伍的最佳战绩。

  就如队长陈晓龙说的,一路走过来,结果是甜蜜的,但过程却充满曲折。那么,他们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这条路,他们曾想放弃

  第一个萌生参赛想法的是队长陈晓龙。大一下学期,当得知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是国内顶级的学科专业竞赛之一时,向来喜欢挑战自己的陈晓龙便下定决心参赛,并争取拿大奖。接下来,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队友,最终同专业同宿舍的王硕、谭杰淋加入队伍。

  智能汽车主要涉及模型设计和安装以及编程开发、编辑两部分,重点和难点都在后者。“原以为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光电组,我们会轻松一些,可没想到,刚刚升入大二的我们,才摸到编程的‘门框’”。陈晓龙坦言,一开始,他们什么都不懂,只能多去请教老师,靠自己一步一步摸索。

  由于备战比赛的时间跨度大,加上平时的学业也比较紧张,陈晓龙他们就把“家”安在了实验室。就这样,在实验室里通宵熬夜调试汽车成了他们三人的常态。陈晓龙调侃自己有时候会进入一种“迷醉”的状态,忘记了时间,只能靠着窗外的晨光,才能知晓白天已经来临。这条路漫长又辛苦,他们也有过要放弃的念头,但是想到没有努力哪有收获,坚持了下来。

第一次比赛,他们的手一直在颤抖

  去年12月份在厦大举行的智能汽车交流赛,是红鲤鱼队参加的第一场比赛,那时他们的车也才刚成型不久。陈晓龙回忆,那时没有什么信心,由于紧张,双手一直在颤抖,一直停不下来,很多细节都没有做好。出乎意料的是,虽然仅获得倒数第二名的成绩,但他们的车子安全稳定地跑完了全程。这次的比赛给了他们信心与前进的方向。

  省赛是红鲤鱼队第一场正式的比赛。回忆当时比赛的情景,王硕和谭杰淋都不约而同地称,印象最深的是发车时陈晓龙的手抖得很厉害。庆幸的是,他们的队伍跑出了好成绩,闯入了华南赛区的比赛。7月份,华南赛区的比赛结束,他们获得了一等奖。当时正值暑假,他们没有缓一口气,马上回到学校调整优化智能车,为国赛做准备。

  得知进入国赛的消息是离比赛大约还有半个月的时候,那时他们的车却出现了各种故障:速度一快就会翻车,在跑道上还会出现重启、侧滑、串道等问题。时间紧迫,他们只能投入更多的精力,把问题一个一个找出来,对车的硬件进行了较大的改动,优化车的代码。陈晓龙介绍,每一次改动都必须拆卸车辆,半个月的时间里,拆卸了七八次。

  国赛在长沙举行。八月份的长沙又闷又热,那几天,由于吃住不太习惯,再加上要做最后的准备,陈晓龙他们总是精神疲惫。比赛当天,随着红鲤鱼队的智能车跑过直道、弯道、坡道、障碍,跑向终点,显示屏上显示出每秒3.2米的成绩,这个漫长的“旅途”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像车的零件,3人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

  回忆起这段过程,陈晓龙认为他们所做的事情很好地印证了“努力不一定有收获,但不努力一定没有收获”这句话的含义。他说:“过去的这一年中,我们经常熬夜通宵,克服了许多困难,有时候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收获,但只有不懈的坚持才能笑到最后。”

  在这个团队中,陈晓龙和王硕负责智能车的软件,谭杰淋负责硬件。从省赛到国赛,陈晓龙和王硕经常会因为想法不同起冲突,最终的解决办法是尝试一下对方的方案,以证对错。此外,如果有人偷懒,3人也会相互监督和批评。很幸运的是,每次冲突过后,他们都不会记仇,完全抱着“让车变得更好”以及“有冲突才会有进步”的初衷。

  “感谢彼此的努力和牺牲,感谢相亲相爱的团队。”谈起这段经历,谈起困难,他们都很诚恳。陈晓龙表示,其实一开始每个人的角色已经定义好了,“就像智能汽车的零件一样,我们3人少了其中一个,整辆车就会瘫痪。当然,这段经历也让我们形成了兄弟般的情谊,像密不可分的汽车零件一样”。

  编辑:传媒中心 苏海森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