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系列讲座 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师朱盈蓓谈“爱情的起源”

撰稿:学生新闻社 于千淇 晨读队 颜瑜泓  摄影:晨读队  
2015-10-26

  泰戈尔曾说:“眼睛为她下着雨,心里为她打着伞,这就是爱情。”那爱情在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师朱盈蓓的眼里是什么样的呢?10月22日晚上,“师说”系列讲座在经管大楼207教室举行,朱盈蓓从心理学、美学、哲学和文学的角度为学生解读了爱情的起源。

  关于爱情的起源,朱盈蓓认为人格缺陷与补偿、社会规范需求、生理的唤醒与经历这三个要素促成了爱情的产生。在讲解爱情产生于人格缺陷与补偿时,朱盈蓓引用了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和“冰山理论”,通过对“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的解析)的阐述,指出“因为我缺少你所拥有的,你满足我所幻想的,于是我们在一起了,爱情也就因此产生了”。朱盈蓓认为,现在很多女生想要嫁“大叔”是“本我”的体现,看重的是物质,而不是精神。

  因爱情在一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持续爱情。朱盈蓓认为社会规范需求促使个人站在家庭、社会的位置上去思考爱情,从而保证了爱情的持久性。“《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因为母亲的角色而放弃出走,这就是社会规范需求在约束安娜的行为。”谈及生理的唤醒与经历,朱盈蓓认为它就是我们的欲望,对早期爱情的延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讲座在笑声和掌声中结束,学生们都听得有些意犹未尽,朱盈蓓允诺下次将在“师说”系列讲座讲述关于“爱的技巧”。2014级法学院学生俞子凡表示:“讲座内容很精彩,生动幽默,把人性剖析得具体形象,对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具有很深的指导意义。”

  编辑:传媒中心 苏海森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