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教师】孙鲁闽:超强学霸的科研梦想

撰稿:传媒中心 李珊珊  摄影:传媒中心 朱鲜艳  
2016-06-09

  “我好像没有遇到考不过的考试,因为考不过我就不去考了。哈哈哈。但是我貌似很少缺考。”

  “当然会有失败的考试,而且竟然是高考。当年只考了厦门市52名,福建省203名,勉强摸到清华大学投档线,结果只好去北师大读化学。”

  忍不住笑了,心里想,这人是来拉仇恨的吧。但,这既不是冷笑话也不是段子,说这话的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孙鲁闽老师一本正经地坐着,语气里透露着阵阵惋惜,“高考后,我着实消沉了一段时间,因为理综考砸了。”

超强学霸

  在北师大读完本科,孙鲁闽又考上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硕博连读,师从袁东星教授。他的考研成绩411,在厦大环境化学专业至今无人打破。

  孙鲁闽本科学的是化学,研究生学的是环境化学,博士研究的是环境分析化学。在北师大,化学系的课程是最多的,从大一到大三排得满满的。在很多人为课业焦头烂额的时候,孙鲁闽却一直是“读读书,还可以好好玩一玩”的状态。不仅如此,他还交了一个女朋友。

  在厦大硕博连读时,孙鲁闽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上上课、做做实验、写写论文,一路上顺风顺水。导师袁东星就曾评价他“在学术上没有遇到挫折”。博三时,在别人为博士论文和实验数据焦头烂额时,他早早干完了手头的活,还偷偷跑到新东方当了好长一段时间的管培生。

  这么轻松自如的求学经历,记者忍不住向孙鲁闽取经。但学霸一开口,资质平平的“学渣”差点被噎死。因为他的经验很简单——“多看书、多睡觉”。

讲课也得需要舞台感

  “孙老师课上得怎么样?”这个问题一抛出来,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012级的薛骋、2013级的郑颖、2014级的殷健纹相视一笑,异口同声地说:“很好玩。很有趣。”而孙鲁闽给他们上的课分别是《化工原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环境工程导论》。

  说实话,这三门课都不属于好玩、有趣的课。薛骋说,《化工原理》学的有点偏物理,可是孙老师会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知识和一些热点新闻进行讲解,让人觉得很有趣。郑颖则说,孙老师有一股高冷的科学范,他的课就像一个个小讲座,讲的知识很新鲜,很吸引人。殷健纹才上大一,在《环境工程导论》这门课上,他听到孙鲁闽详细分析了漳州PX项目爆炸的原因及影响,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我曾听我们系女生嘟囔过,没有孙老师的课她们很伤心。”听到学弟说这样的话,薛骋一直点头,“我们私底下都叫孙老师男神。”她还说,除了娱乐八卦新闻,孙老师什么都知道,他很潮,和他什么都能聊,“我们觉得和他没有什么隔阂。”

  薛骋说的这一点倒是和孙鲁闽的小心机不谋而合。因为他认为,“要做个好老师,首先得和学生接触,多了解他们,把他们当作朋友。”

  从小学开始做主持人,在厦大海环院主持了三年的研究生送旧晚会,加之本科师范基础的训练,孙鲁闽走上讲台后显得驾轻就熟。他把三尺讲台也看作了一个舞台,“课要讲得好,得有舞台感,教学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表演,这样的表演要能够吸引学生。”在讲台上,除了用心设计的动作,语言、语调也非常重要。孙鲁闽的语言有着一种颇像网络段子的独特幽默,就像学生们说的“很有趣,但是又有股科学范”,让人情不自禁地被他吸引。

  对于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老师这个问题,孙鲁闽回答得直截了当:“天赋+兴趣+用心。”他说,他从小就喜欢聊天,喜欢讲话,高考毕业后,就有个很简单的想法,毕业后想当老师,所以才选择了北师大。

要做一名科研工作者

  “别人闲时看看大盘,我不感兴趣也看不懂,闲时就只好看看文献、做做科研。”就是利用些闲时,入职不到两年,孙鲁闽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立项资助。

  在嘉庚学院教书,孙鲁闽觉得还行,“虽然嘉庚学院纪律严明,以有效教学为主,但是也有一些自由的空间,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时候,还是能做一些科研项目。”

  说到自己能拿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原因,孙鲁闽说,一个是因为自己本硕博读的都是化学,研究方向比较明确,又具有延续性,而且在硕博阶段,也发表了相关的学术论文,有一定的基础。另外一点,他一直在强调,最重要的是运气好。这个运气在孙鲁闽看来,包括嘉庚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支持、导师袁东星的鼓励,以及数不清道不明的运气。

  依托自己的科研项目,孙鲁闽组建了一支学生团队,吸纳学生做科研,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以研促教。2013年,任教第一年,孙鲁闽就在2012级学生中公开招纳愿意加入科研团队的学生。而后,他让2012级学生招收2013级学生,2013级学生招收2014级学生,以此类推。招纳过程除了学生自愿报名外,孙鲁闽及高年级学生还会对报名学生进行面试。为何要把一个科研团队搞得像社团一样,孙鲁闽说,科研团队也要有自己的生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他能够选拔骨干,让这个科研团队能够自我维持,持续发展。

  目前,孙鲁闽的学生科研团队有20多人。他把20多名学生分为3个组,每个组负责一个研究项目。每周六,孙鲁闽会专门开车从岛内到嘉庚学院给学生开项目总结会、进行实验训练,甚至还有英语测试,多次不合格者会被开除出团队。“英语是一个基本的工具,将来不管是工作、考研、留学都能用得上。”孙鲁闽强调。

  这两年,在孙鲁闽的努力下,这个科研团队运行良好,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新陈代谢,成为他实验工作上稳定的得力助手。不仅如此,广泛吸纳有科研潜质和科研意愿的学生参与科研实践也是孙鲁闽开辟学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现科研反哺教学的有效途径。他说:“在实验中与学生接触,也能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他们,反过来对教学工作也有帮助。”

  当初选择进入孙鲁闽的科研团队,薛骋说,“其实是抱着一点点功利心,因为听说做了项目对毕业论文很有帮助。”在团队里呆了两年,薛骋的收获远远不只是是毕业论文。在孙鲁闽的帮助下,她参与撰写的科研论文《Effect on the Photo-production of Dissolved Gaseous Mercury in Post-desulfurized Seawater Discharged from a Coal-Fired Power Plant》(《燃煤电厂脱硫海水中溶解气态汞光还原影响因素研究》),成功在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收录的学术期刊杂志《Water, Air & Soil Pollution》上发表。在参与项目“脱硫灰的采样以及样品分析”等工作中,薛骋说,她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实验操作技巧,还有孙鲁闽对待科研工作严谨、精细、一丝不苟的态度。

  “我现在勉强算是一个小小的科研工作者。”对孙鲁闽来说,科学工作并不简单,而是非常严肃,“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是要把科研工作作为生命的一部分。”看,他绝对是认真的。


(转载需标注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网站”)